探尋中華文明遠“骨”之音|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
位于漯河舞陽的賈湖遺址是距今9000年至7500年的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的代表性遺址,其考古成果被確認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和“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今天就跟隨我們的記者去賈湖遺址博物館探尋遠古之音。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郭婷:剪刀手!它呢叫叉型骨器,是古時候專門用來祭祀用的,9000年前的潮流飾品,骨飾耳環,代表了先民們對美的追求,大家看我身旁的這兩件7孔骨笛,仔細看每一個音孔的旁邊都有刻劃的痕跡,經考古人員證實,賈湖骨笛的制作呢,都是一次成型,刻劃后直接鉆孔,沒有二次修改的痕跡,這呢也顯示出了9000年前的先民高超的制笛工藝。
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保護中心主任 武艷芳:明顯它是先進行計算的,我們說骨笛發現了有兩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不等,孔數的不一樣,它肯定中間的測距出來的音階啊肯定是不一樣的。
賈湖遺址共出土骨笛40多支,都是由鶴類的尺骨制作而成,經過專業人員對七孔笛進行測試,用斜吹的方式可以吹奏出七聲音階,這一發現有力推翻了所謂的中國七聲音階外來說,把中國乃至世界的音樂史推進到了9000年前。
(2001年出土7孔骨笛測音視頻)
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保護中心主任 武艷芳:這是《沂蒙山小調》,雖然說在地下埋藏了9000年,它依然能夠吹奏出我們的現代樂曲,而且聽上去跟我們今天的七聲音階不差絲毫。
多彩的精神追求離不開豐厚的物質基礎,賈湖遺址不僅擁有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七聲音階骨笛、最早的文字雛形之一契刻符號,還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起源地之一。
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保護中心主任 武艷芳:這個小的黑色的顆粒是炭化稻米,那么它就證明9000年前我們淮河上游地區已經開始把野生稻馴化為人工栽培,他們的餐桌非常豐富,有肉食的、有植物的等等,所以說賈湖人的身高就非常高,男人的身高1.97米,女人的身高有1.78米的。
博物館借助數字科技,讓我們對賈湖先民的餐桌有了更豐富地了解。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郭婷:來!一起通過AI科技和8000年前的先民連個線,昆!
AI:您好我是昆。
河南廣電大象新聞記者 郭婷:你們吃什么?我們會去水里撈魚撈蚌,還會去林子里打獵,甚至可以捕到揚子鱷。
賈湖遺址歷經八次發掘,發掘總面積3000平方米,出土文物近6000件。樂器制作、農業耕作、結網捕魚等,不斷刷新著我們對賈湖先民的認識。今年9月份將啟動賈湖遺址第九次發掘。
責任編輯:王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