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太極春水生——訪駐馬店市太極拳名家張春
摘要:美國洛杉磯市的一家太極拳館,了解到張春創編的太極拳標準化教學體系后,十分敬仰。如今,在張春的遠程教學指導下,大批海外太極拳學員受益匪淺,助推了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太極文化魅力。
駐馬店網訊(記者 許 偉)回座擺腳、轉腰上步,攻守平衡、進退呼應……6月30日,初見我市太極拳名家張春,是在位于市區置地大道北側的拳館內,此時的他正一招一式地為學員演示并糾正動作要領。
700余平方米的拳館內,假山流水,清茶新煮,禪意綿綿……一旁的書桌上,一本《顧名思義學太極》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張春其人其書就這樣出現在面前。
太極論道
面目和藹、溫厚樸實、待人謙和,武者的剛勁和學者的儒雅在他身上渾然天成,這是張春給記者帶來的第一印象。
現年59歲的張春是太極拳領域的一張名片。他是駐馬店太極拳聯合會會長,河南省溫縣陳家溝1984年太極拳推手比賽75公斤級冠軍。1985年至1987年,連續3年擔任溫縣陳家溝太極拳推手比賽場上主裁判。作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張春在繼承太極拳大師張志俊“梢節領勁,兩頭卷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30余年的教學實踐,創新建立了太極拳標準化教學體系。
發源于黃河岸邊的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不斷創新,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多個流派,并在過往的300多年間傳播至中國各地,為各族人民共享和實踐,進而在全球產生廣泛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練習太極拳者已達數億人。
“太極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是中華民族獻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太極拳是以太極哲理為依據,汲取傳統養生和技擊智慧而編創的一種武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由里及外的形體表達,既能增強體質,又能修身養性。”張春表示,太極拳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多年來,天南地北的太極拳愛好者,通過他獨樹一幟的“太極拳線程式標準化定位教學法”,千里迢迢來駐馬店拜師學藝。張春花費十幾年工夫撰寫的《顧名思義學太極》,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太極拳教學普及讀物,一經問世,很快引起我國武術界,尤其是太極拳領域的關注。練拳多年的太極拳愛好者王洋介紹,《顧名思義學太極》從教學形式上完全顛覆了太極拳沿襲數百年的以師帶徒的傳統方法,進而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標準化教學體系。
張春基于對武術內涵的理解,其傳授的學生弟子自1985年以來遍布駐馬店內外,曾獲得河南省太極拳推手比賽金牌3枚、銀牌7枚,銅牌5枚;拳擊比賽獲得銀牌1枚;全國散打比賽,一人連續兩年獲得金牌;全國中老年太極拳、劍比賽(溫縣)獲得4金1銀;國際太極拳賽(邯鄲)2人獲得一等獎,4人獲得二等獎。
勇于創新
是什么力量讓一個有著40來年太極拳教學實踐的武術家,敢于挑戰自我,打破慣性思維,勞神費心成就一篇具有全新意義的“拳書”呢?
說起張春最初的想法,竟是從那些上了年紀的太極拳愛好者,在廣場上認真而執著地比劃的“太極操”萌發而起。張春認為,這種動作失真、拳法粗糙、不得要領的“太極操”,不僅達不到健身的效果,還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之前張春運用力學原理,已經在太極拳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其上肢動作中的三個關鍵角度,即一個招式定位后,當大臂和小臂之間的夾角成135度時,抵御外力的能力最強;當大臂與鎖骨之間的夾角成135度時,所形成的弧度最飽滿,抗力和化力的效果最佳;當大臂與肋骨之間的夾角成45度時,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肋骨。
傳統的陳氏太極拳83式,用時繁復,不利于普及。張春設想,如果在應用“三個角度”的基礎上,創編一個簡易而不失水準的套路,對于太極拳的普及和推廣,無疑有著廣闊的前景。于是,他在繼承我國著名太極拳大師——張志俊恩師“梢節領勁,兩頭卷曲”理論的基礎上,創編了一套“十六式陳氏太極拳”。
標準定位
張春給人的印象是樸實憨厚,不善言辭。然而,在這“真人不露相”的外表下,卻隱含著他癡情于太極拳事業所迸發出的巨大聰慧和悟性。
張春在推廣他的“十六式”中發現,其整個套路里面,手的運動90%都處在五個特別利于經絡、氣血運行的位置上。于是,他將其命名為1、2、3、4、5號位。后來他又發現,定位后的兩手如果同時按“梢節領勁”的原理做位的連接,就是太極拳的一個分解動作。如果再把一個個分解動作連接起來,就是一個標準的太極拳式。以此類推,如果把這五個手位用一種方法固定下來,強化訓練,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初學者動作不達標的難題。
但要讓一個從未接觸過太極拳的初學者,從一開始就讓其把五個手位做到位,又談何容易?一天,張春在糾正一個學員的動作時,忽然腦洞大開:要是有一個專用工具,把這五個手位的動作固定下來,持續練習,依靠肌肉所特有的記憶功能,就可以把那些已形成慣性的動作儲存在腦子里。他一不做二不休,當天就開始設計他理想中的“動作定位器”。一個星期后,當他把一個具有卡位功能的不銹鋼架子固定在一個學員身上,通過卡具約束其相應關節,在限定的范圍內做五個手位的動作時,當場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依靠這個簡易而實用的“學太極神器”,學員的動作到位不到位一目了然,不用老師指點便可自行修正,效率大大提高。隨著在應用中不斷改進,張春獨創的“太極拳動作定位器”,目前已經更新到第三代,成為他的“太極拳線程式標準化定位教學法”中的一大亮點。
此外,他還把教學程序,制作成光盤。學員在練功房不用老師言傳身教,自己對著電視機播放的標準定位動作,循序漸進地練習即可。
如今,隨著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走出疫情影響的人們對健康的向往進一步增強,張春創建的“線程式標準化快速入門練習法”在學員中迅速推廣,在教練的遠程輔導下,實現在家學習如在健身房學習一樣的效果,打破了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解決了零基礎太極拳愛好者的練拳困擾,使不同地域和不同程度的習練者快速掌握要領,進入太極運動狀態。
太極魅力
從2000年醞釀創新太極拳教學思路,到2012年《顧名思義學太極——張春123太極拳線程式標準化定位快速入門教學法》一書的出版發行,整整耗費了13年時間。
《顧名思義學太極》問世十多年來,受到廣大專業和業余太極拳人的追捧。一些國內享有盛名的太極拳大師,不斷在講學和教學中引用張春的三個“角度”,這無疑是對他創立的“角度說”的高度肯定。邯鄲大學武術學院專門邀請張春到學校參觀考察,雙方達成協議,委托張春在原來“二十四式”的基礎上,進行“標準化”升級改進,并把他的“標準化定位教學法”移植到其他拳種的教學實踐中去。美國洛杉磯市的一家太極拳館,了解到張春創編的太極拳標準化教學體系后,十分敬仰。他們通過多種渠道和張春取得聯系,邀請他到美國講學三個月。
后來,張春兩次赴美講學,在海外較好地普及了中國太極拳文化,“中國功夫”太極拳一時吸引了無數海外太極拳愛好者的目光。美國友人要在洛杉磯市創建一座“張春標準化教學太極拳館”,并專門派人到訪張春商議此事。如今,在張春的遠程教學指導下,大批海外太極拳學員受益匪淺,助推了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太極文化魅力。
目前,結合多年的練拳教學心得,張春整理編創了脊椎經絡等臟腑運動,具體了一些部位的練法,期待著分享給更多的太極拳運動愛好者,讓更多人感受太極文化的無限魅力。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