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年堅守 只為讓學生走出大山——記最美鄉村教師徐云玲
摘要: 采訪徐云玲的時候,旁邊站著在外面乘涼的兩位村民,分別是孫成立和王金軍,經詢問,他們竟都是徐云玲的學生。
記者 劉金霞 房滿地
在泌陽縣馬谷田鎮的石婆婆山腳下有一個教學點,是政府為了讓偏遠山區的孩子都能就近入學設置的。這里地處深山、溪流交錯、交通不便,條件非常艱苦,但是有位老師在這里堅守長達36年。寒來暑往,教學點從茅草屋變成了石頭房又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室,學生從十幾個到三十幾個再到最后三個直至沒有,她一直都堅守在三尺講臺。雖然歷經生活磨難,但她依然堅守在這里,用知識武裝孩子們的頭腦,用愛心溫暖孩子們的心靈,用言行實踐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她就是中國好人、河南省優秀教師、河南省學雷鋒標兵、天中最美母親、泌陽好人、最美鄉村教師——徐云玲。
6月16日一大早,記者一行來到泌陽縣馬谷田鎮孫莊村委馬莊組。這里山高林密,路上雜草叢生,途中顛簸不斷,還有一條小溪橫亙在路上。這是徐云玲每天騎電車往返的必經之路。終于,我們見到了徐云玲,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頭頂上那一片白頭發,一低頭,顯露無遺。
教學點:從茅草屋到石頭房再到寬敞明亮的教室
跟隨徐云玲的腳步,我們來到了泌陽縣馬谷田鎮孫莊村小學馬莊教學點,屋頂是石灰色的瓦片,土色的墻體大部分是石頭、只有少量的磚,沒有玻璃的兩個窗戶分布在木門的左右兩側,陽光透過窗戶上的木條灑落進教室,正如徐云玲本人,是照在這座大山深處孩子們身上的光。
1986年,高中畢業的徐云玲作為代課老師來到泌陽縣馬谷田鎮孫莊村小學馬莊教學點。“我原來在下河村教學,得知這里缺老師,我就來了。”徐云玲回憶道,“我剛來的時候,教學點是過去生產隊蓋的茅草屋,講臺是用土坯壘的,課桌也是,把土坯壘在兩邊當作桌腿,上面搭個板子就是一張簡易課桌,學生們坐小板凳上課。”
1993年,歷經多年風吹雨打的茅草屋成了危房,不僅無法遮風擋雨,連學生們的人身安全都成問題。為了給孩子們蓋個像樣的教室,徐云玲和丈夫孫榮合商量后,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積蓄3000元用于蓋房。那時,徐云玲一個月的工資才32元,這3000元是她7年的工資以及家里賣花生和玉米攢下來的錢。
雖然手握3000元的“巨款”,但是買完水泥、木材等材料,再請工人,剩下的錢只夠買少量的磚。無奈之下,徐云玲就和丈夫推著平板車上山搬運石頭,于是就有了這座墻體大部分是石頭、只有少量磚的石頭房。三個月后,新教室蓋好了,而徐云玲一家住的還是土坯房。
2012年,愛心企業得知徐云玲的感人事跡后,捐助16萬元建設了新校舍,有教室、圖書室、公廁等基礎設施,學生們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原來的教室光線暗,屋頂還漏雨,一到陰天下雨就上不成課,搬到這里之后就再也沒有這種問題了。”徐云玲高興地說。
36年來,徐云玲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影響,把教學點從最初的茅草屋變成了石頭房,再從石頭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室,傾盡全力為孩子們打造越來越好的學習環境。
學生:從十幾個到三十幾個再到最后三個直至沒有
走進新校舍,院里收拾得很整潔,還種了一些花花草草點綴其中,這是孩子們的小操場。“這也是別人捐贈的,年紀小一點的學生很喜歡玩。”徐云玲指著院里那個簡易版的滑滑梯說?;莺竺娴哪情g屋子是學生們上課的教室,黑板上還留著徐云玲的板書,娟秀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學生越來越少,去年春季開學時還有兩三個,秋季徹底沒有了。”徐云玲從角落里拿出已經落了灰的白色牌子,上面印著“泌陽縣馬谷田鎮孫莊村小學馬莊教學點”的黑色字樣,她拿了個毛巾擦去上面的灰塵,說:“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外面掙了錢就把孩子接出去了。這樣也好,我的初心就是想讓孩子們走出這座大山。”
徐云玲剛來到教學點時,這里有十幾名學生,她任教之前,有6位老師先后在這里教書,但因為條件艱苦,這幾位老師都沒待滿一個學期就離開了。徐云玲到這里后,學生最多的時候有30多名,她把學生分成四個年級,學前班、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主要教他們語文、數學、思想品德。課余時間,徐云玲還教孩子們唱歌,和他們一起做運動。在這里,徐云玲兼任校長和各科任課老師。
“先給三年級的學生上課,這個年級的課教完了給他們布置作業,然后給二年級的學生上課,以此類推。”徐云玲說,“白天上課,晚上批改作業,改不完的話就放在枕頭旁邊,早醒早改,晚醒晚改,反正不能耽誤第二天上課。”
在教學點上學的孩子,不僅要走很遠的山路,而且大多要蹚過兩條小河才能到達教學點,徐云玲就專門買了一口大鐵鍋,讓學生們在她家里吃午飯。夏秋季節,雨水多,河段易漲水,學生們上下學途中容易遭遇危險,徐云玲就留他們在家過夜。哪個學生落了課或者跟不上學習進度,徐云玲就跋山涉水去他們家里補課。
由于學校沒有正規操場,用石灰粉畫的跑道一下雨就被沖得看不清了,徐云玲就趁著暑假挑著扁擔去山里挑石頭,挑來的石頭插在土里當作跑道,這樣既實用又省錢。從學校到河灘要走五六里的山路,徐云玲一天走三四個來回。徐云玲的丈夫孫榮合又去山里砍了一根木樁,做了一個手工版的籃球架。就這樣,夫妻倆給學生們建成了一個小有規模的操場,讓他們在這里上體育課。
從十幾個到三十幾個再到最后三個直至沒有,學生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從始至終只有徐云玲一個老師。
生活:教書育人擔使命 雖歷經磨難但初心不改
徐云玲的丈夫身體不好,先后患上腎炎、下肢靜脈曲張,農忙的時候只能干一些輕活。1999年,丈夫不幸又罹患了淋巴系統腫瘤,低燒不退,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家里家外的重擔徹底落在了徐云玲柔弱的肩上,除了教書、照顧家庭外,她還要做犁地、耙地、播種等農活。“前些年累得腰落下了毛病,所以一直戴著這個護腰帶,夏天再熱也不敢脫。”徐云玲一邊整理護腰帶一邊說,“醫生說我腰椎滑脫,要保護好,否則很可能導致癱瘓。”
2005年,徐云玲的兒子孫振宇學習時,身旁的電源插座突然爆炸,三根手指頭被炸掉,落下了終身殘疾。正在上學的女兒孫亞男又確診為甲狀腺囊腫,需要住院做手術。兒女的病痛徹底壓垮了作為母親的徐云嶺。她想出去掙錢給自己的孩子治病。一位在外打工的朋友給徐云玲介紹了一份工作,在北京的幼兒園,月薪1000元,相當于她在馬莊教學點一年的收入。臨走之前,徐云玲找到附近的私立學校,想把正在教的學生轉到那里繼續上學,但當時還沒有村村通,私立學校的負責人嫌泥巴路難走,不愿意來接。孩子們上學的事情沒有著落,徐云玲心里特別難受,一直放心不下。那年正月二十,本來正月十六就該開學的孩子們找不到地方上學,一直在馬莊教學點徘徊。看到徐云玲后,怯怯地喊了句:“老師好。”徐云玲看著這些孩子們,就又把教室門打開,像往常一樣拿起了教鞭,從此再也沒有放下過。
“如果我放棄了,孩子們怎么辦呢?”徐云玲哽咽地說,“想了想還是決定把這些孩子們接著教下去,好讓他們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除了家里的難事,學生的教育問題也讓徐云玲操碎了心。有些父母因為家里窮,不愿意花錢供小孩讀書,這讓身為老師的徐云玲心急如焚,她只能通過減免學雜費的方式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因為徐云玲的堅守,這些年來,馬莊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沒有一個文盲。
徐云玲:繼續為教育事業奉獻 直到干不動為止
“去年秋季沒學生后,我又去馬谷田鎮小李莊村小李莊小學任教了。”徐云玲說,“我和學生們在一起待慣了,讓我在家里閑著我著急。”
早上7點,徐云玲準時離開家前往馬谷田鎮小李莊村小李莊小學,她教五個年級的《道德與法治》,中午在學校陪餐,下午五點放學,快六點到家,騎著電動車往返三十多里,這就是徐云玲的一天。
徐云玲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大女兒和她一樣是老師,在泌陽縣馬谷田鎮中心學校教書。小女兒因父親常年身體不好學了護理專業,現在信陽154醫院上班。由于母親徐云玲一直忙于教育事業,早出晚歸,兒子和小女兒就把父親孫榮合接到信陽照顧。
徐云玲獲得過很多榮譽,天中最美母親、河南省學雷鋒標兵、泌陽好人、最美鄉村教師……但最令她驕傲的是所教學科榮獲第一名那一張張泛黃的獎狀。
“既然選擇了老師這個職業,就要教好。”徐云玲說,“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把這里的孩子都送出去了,他們有的學習很好,考上了大學、研究生甚至博士,有的雖然學習不好,但通過學習知識讓他們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這同樣很有意義。”
采訪徐云玲的時候,旁邊站著在外面乘涼的兩位村民,分別是孫成立和王金軍,經詢問,他們竟都是徐云玲的學生。孫成立笑著說:“我腦子笨,徐老師為了教會我,把書本子都戳爛了。”王金軍一邊拉著自己蹣跚學步的孩子,一邊說:“徐老師讓我們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等我的孩子長大了,我一定要讓他好好讀書。”
這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即使是在現在這個信息化已經相當普及的時代,這里的信號依然不好,時有時無,是徐云玲給這里的孩子架起了一座通往外面世界的橋。
“我最開心的是黨和國家沒有忘記我,讓我從一名代課老師轉正了,現在是國家的正式教師,我很驕傲。”徐云玲笑著說,“還有就是2012年受邀去北戴河休假,這是多么高的政治榮譽啊。”2012年,受中組部邀請,徐云玲作為河南省唯一代表前往北戴河參加暑期專家休假活動。“我只是個小人物,做的事也是身為老師的本分,沒想到能收獲這么多。”徐云玲謙遜而真誠。
今年,已經58歲的徐云玲依然堅守在教育崗位上,繼續為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奉獻著,力所能及地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