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嶺下馬槽溝
摘要:傳說湖北隨州烈山的神農氏到河南拜訪好友有巢氏路過此地,向竹溝百姓傳授了農耕技術,并為竹溝人民打造了一副碾盤,用來碾壓五谷加工糧食,人們都稱此山谷為碾盤溝。馬槽溝東西走向,東起冷風口,西至碾盤溝,東高西低,長2公里有余。溪水蜿蜒流淌,穿過馬槽溝,流進碾盤溝。
□ 李朝陽
馬槽溝位于確山縣竹溝鎮千年嶺山腳之下。
竹溝鎮西北約10公里有個黃石頭莊,黃石頭莊是駐馬店境內海拔最高的古村落。黃石頭莊后面橫亙著綿延數里長的拱山,拱山與北面高聳入云的千年嶺之間圍成了一條狹長的山谷,酷似喂牲畜的馬槽兒,故取名馬槽溝。
村子后面有條小路穿過拱山的一個山口,可進入馬槽溝。山口常年冷風不斷,有時風力高達10級,人稱冷風口。冷風口便是馬槽溝的最東端。從冷風口順山路下去,路邊山泉無數,冬夏從無干涸,手捧喝之,甘甜清冽。現在,有幾處山泉眼修建了蓄水池,改造成為黃石頭莊的飲水系統。
沿著溪邊小路一直下行到山坳的十字路口,路口旁邊有一塊巨大的棋磐石。棋盤石為花崗巖材質,質地細密,形狀為半圓柱,好像石磙,被人從中間縱向切開,長1米有余,平整面像刻有一副模糊的棋盤,人們便稱之為棋盤石。棋盤石所處的十字路口,原來有一座小廟叫白廟,可惜早已荒廢沒落,只剩下幾塊石頭零星散落在草叢中,向北直行可上山登千年嶺,向東可去關溝看千年古槐樹,向西則可進入馬槽溝深處。
馬槽溝深處樹木茂盛、遮天蔽日。走在溪邊林蔭樹下,如同穿行在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中,滿眼都是嫩綠的、青綠的、油綠的、黛綠的、深綠的、墨綠的多層次的綠色,映透著碧森森、翠朦朧、綠幽幽的波光。草叢中地丁花、紫荊花、蒲公英、婆婆納、紫云英……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奇花異草,如同童話世界一般。
前行幾百米,有一片石屋遺址,相傳是楊家將的后人楊宗唐一行逃難隱居之所。房屋早已沒了模樣,只有地基上的石頭隱約可見,能讓人想象到當時房屋的建造和在此生活的情景。
繼續前行,溪水不大,蜿蜒曲折,清清細流,潺潺不斷,叮咚作響。這不禁讓人想起楊萬里的“溪水聲聲留我住,梅花朵朵喚人回”。
離石屋遺址百十米,溪邊有一口由幾塊石頭圍成的古井。再往深處走,越發看不清腳下的路,偶有野雞拖著長長的尾巴從身邊“咯咯咯”地飛走,蛇、蜥蜴、野豬出沒。
溪邊山野菜不少,蕨菜、白蒿、魚腥草、山小蒜、黃黃苗、馬齒莧、水芹菜、山芝麻葉等,應有盡有。有時還會看到狼肚菌,外形紋理如同翻過來的狼肚子,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秋季來這,野果子很多,獼猴桃、八月炸、野核桃、棠李子、山楂、拐棗、綿棗……酸酸甜甜,讓你流連忘返。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我們這“能食野果三兩顆,數日打嗝仍留香”。有時也會遇到不認識的果子,外形長得漂亮,忍不住摘了想嘗嘗,誰知竟澀苦澀苦的,過去好大一會兒嘴巴里還麻麻的。
不知不覺走了有三四里遠,右側山坡上又有一處人類活動過的遺跡,堆放著幾塊明顯雕刻打磨過的石頭。這里曾經也有一座侍奉山神的小廟,站在東面的白廟可以望見它。小廟在后面明亮的天空背景下,只能看到黝黑輪廓,于是人們稱之為黑廟。
溪水從黑廟處轉向西南方向,再行幾百米,有一片開闊地帶,3塊大石頭呈正三角形埋放在地里,都說這3塊石頭上曾安放著一副巨大的碾盤。傳說湖北隨州烈山的神農氏到河南拜訪好友有巢氏路過此地,向竹溝百姓傳授了農耕技術,并為竹溝人民打造了一副碾盤,用來碾壓五谷加工糧食,人們都稱此山谷為碾盤溝。遺憾的是,碾盤早已不見,只剩下3塊石頭寂寞地留守在山谷。
馬槽溝東西走向,東起冷風口,西至碾盤溝,東高西低,長2公里有余。溪水蜿蜒流淌,穿過馬槽溝,流進碾盤溝。至此,我們走完了整個馬槽溝。
望著黃昏的余霞,回味著剛才林中的驚悸,此刻有著與往日不同的感覺。涼爽的晚風從馬槽溝叢林縫隙間吹拂到臉龐,直透心脾,那一刻,美醉了。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