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沉淀創新特性——從中原文化看中華文明的創新性(上)
摘要:近年來,在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的加持下,文博熱潮、考古盲盒脫銷、文化節目出圈……河南文旅文創產品不斷給大眾制造驚喜,一再刷新人們對河南的認知。從技術的創新、思想的創新,到制度的創新、文化的創新,中原文化的創新表現不止一面,中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方才水到渠成。
“文化因傳承而厚重,而各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又以創新的方式,擦亮著中華文明的創新特性。”
河南日報評論員 薛世君
日前剛剛落下帷幕的第十九屆深圳文博會上,河南館特別推出了行走河南·探索華夏文明之旅、邂逅武術·領悟中國功夫之旅、徜徉文博·讀懂中原寶藏之旅等6條精品文旅線路,觀眾通過720度立體“全景大屏”,可騎上動感單車、戴上VR眼鏡,“行走”在大唐盛世、沉醉于大宋東京夢華,在現場就可沉浸式感受大美中原。
圍繞打造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河南正在通過文旅文創融合發展“融”出一片新天地。而這背后,則是河南厚重歷史文化帶來的底氣和魅力,由河南,知中國。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臨黃河而知中國,蒞中原而攬古今。從古至今,中原大地上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創新創造。以千年眼光來看,這里擁有中國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天文歷法,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從這里走向世界。農耕文明、商業文明在這里發端,冶鑄陶瓷、建筑紡織等,都曾站上世界科技的巔峰……創新基因早已融入厚重的中原文化,代代相傳,成為河南人最鮮明的底色之一。
以百年視角打量,焦裕祿在蘭考留下了“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林州人民憑借著一股敢想敢干的勁頭,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人工天河”紅旗渠。且不說改革開放初期名震全國的“中原商戰”掀起商業創新潮流,單說今天的河南制造,一根火腿腸享譽全球,一頂假發做成國際品牌,一包湯圓走進千家萬戶,一顆大棗成為“網紅”美食,其中的種種開拓創新,就根植于傳承千年的創新基因。
中原這片厚土上,不僅傳頌著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故事,輝映著周禮漢魂、唐風宋韻的光彩,更沉淀著革故鼎新、銳意創新的特質。從共和國建設者們戰天斗地、敢教日月換新天,到民營企業家勇于搏擊市場經濟大潮,從臨空經濟、跨境電商、自貿區從無到有的孜孜奮進,到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等“十大戰略”的深入實施,從省科學院重建重振、省實驗室體系高效搭建,到科技創新機制體制的改革、“河南十大創新成果”的發布,河南的創新精神一脈相承,中原大地的創新壯舉層出不窮。
近年來,在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的加持下,文博熱潮、考古盲盒脫銷、文化節目出圈……河南文旅文創產品不斷給大眾制造驚喜,一再刷新人們對河南的認知。從技術的創新、思想的創新,到制度的創新、文化的創新,中原文化的創新表現不止一面,中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方才水到渠成。
麥黃之前,筆者去過一次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在“幻城劇場”體驗了豐厚歷史文化如何在光影科技、舞臺藝術的加持下熠熠生輝。文化因傳承而厚重,而各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又以創新的方式,擦亮著中華文明的創新特性。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