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 讓文化遺產綻放時代新韻
編者按
6月10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游部宣傳展示活動的主題為“加強非遺系統(tǒng)性保護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本報遴選了跟生活緊密相關的非遺項目,走近這些非遺傳承人,了解來自歷史深處的非遺通過哪些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方式,更好地活在當下,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希望這些優(yōu)秀的經驗,可以為更多非遺活起來、火起來提供借鑒。
信陽毛尖新茶人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信陽毛尖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6月9日,在西班牙馬德里中國文化中心舉行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動上,身著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肖珺景微笑著向國際友人推介信陽毛尖。
“95后”女孩肖珺景出生于信陽毛尖核心產區(qū)信陽浉河區(qū),家里世代制茶。她的姥爺周祖宏是信陽毛尖綠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父母也是制茶高手,她是周家炒茶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
大學畢業(yè)之后,肖珺景在深入了解浉河區(qū)“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發(fā)展思路后,放棄了到上海一家航空公司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xiāng)接手“茶人世家”的非遺傳承事業(yè)。
“采摘好的茶葉鮮葉要經過攤放篩選、生鍋里的殺青揉捻、熟鍋里面的趕條理條,然后出鍋揀剔復烘再復烘,才能泡出一杯好茶。”肖珺景深知茶人的辛苦,她希望自己有能力幫助到更多的鄉(xiāng)親,將制茶“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進入這個行業(yè)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個‘茶小白’,只是略懂信陽毛尖制茶基本工藝,對于茶園管理及不同茶種的分類、生產技藝、沖泡知識等并不清楚。”肖珺景說,剛回鄉(xiāng)時,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補課”,認真學習制茶技藝和茶專業(yè)知識,并苦心鉆研茶藝。
功夫不負有心人。肖珺景拿下了茶藝省賽冠軍,成為省級技術能手、評茶員,并創(chuàng)建了“珺景與茶”品牌,積極推廣信陽茶。今年年初,她把“珺景與茶”品牌店開進了“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針對游客開發(fā)了隨手可帶的冷泡茶,策劃的“生生不息”和“念念不忘”兩款原創(chuàng)主題包裝茶成了受年輕人追捧的熱門周邊。
為了提升茶葉產量和質量,肖珺景建起標準化生產廠房,不斷改進制茶工藝。
尤為值得稱贊的是,這幾年肖珺景堅持用短視頻記錄茶山美景與茶農生活,分享茶藝表演,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帶動信陽茶“出圈”。“這兩年,來我們村子收購干茶和鮮葉的人越來越多。”肖珺景說。
一步步走來,夢想照進現(xiàn)實。“今年我們組建了電商團隊,接下來將在這方面繼續(xù)發(fā)力,希望可以把信陽毛尖銷往更遠的地方,讓更多的人喝到信陽好茶。”肖珺景說。
魯山綢織出文化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麥收前后,正是蠶農們最忙碌的季節(jié)。
魯山縣瓦屋鎮(zhèn)李老莊村60多歲的岳石頭近段時間非常忙碌,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原養(yǎng)蠶織綢技藝(魯山綢織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不僅要忙養(yǎng)蠶織綢的事兒,還要接待各方客人的來訪,有關部門還邀請他參加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的非遺展示活動。
蠶桑絲綢是中國傳統(tǒng)的工藝和文化,“嫘祖始蠶”的傳說近年來逐漸得到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的證實,中原有著悠久的農桑文明。
魯山蠶絲織綢分兩種,一種是山絲織綢,即用山上放養(yǎng)的柞蠶繭加工而成;另一種是家蠶絲織綢,用室內喂養(yǎng)的桑蠶繭抽絲織成。兩種絲織綢統(tǒng)稱魯山綢。據記載,魯山綢始于夏朝,到了唐代,魯山綢成為宮中珍品。清代達到鼎盛,山區(qū)農戶家家養(yǎng)蠶,戶戶繅絲。魯山綢因做工細膩,手感爽滑,以及拉力強、伸度大,有“仙女織”之稱。2011年,“魯山綢織作技藝”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岳石頭是家蠶絲織綢技藝的傳承人,織綢看似簡單,其實工序繁雜,其中關鍵環(huán)節(jié)就有30多個。先得養(yǎng)蠶,然后收繭,之后把繭放在熱水中浸泡,讓繭慢慢變軟,然后再一根根抽絲,也就是所謂的繅絲??壗z后還有渭絲、絡絲、刷經、勾頭、紡織等多道工序。除了個別工序進行了設備改良外,大部分工序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手工工藝。
岳石頭說,家蠶絲織綢技藝在他們家已經傳承了好幾代。如今,他把其中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傳承給了親戚,他主要負責技術指導、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操作和質檢。傳統(tǒng)工藝織綢勞動量大、經濟效益低,不能大規(guī)模生產,所以發(fā)展比較緩慢。“以前織綢是為了生計,現(xiàn)在我家的織綢工藝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岳石頭自豪地說。
今年4月23日,魯山縣被命名為“河南省絲綢文化之鄉(xiāng)”。與岳石頭的家蠶絲織綢保持原汁原味不同,魯山縣的柞蠶養(yǎng)殖、絲綢生產加工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魯山縣高度重視柞坡資源生態(tài)保護和柞蠶養(yǎng)殖加工等傳統(tǒng)技藝的保護傳承,完整系統(tǒng)地保留了中原農耕文明——伏牛山柞蠶養(yǎng)殖加工生物圈和產業(yè)鏈,成為全國重要的蠶絲生產出口基地縣。魯山縣還計劃建設柞蠶特色產業(yè)園,逐步形成集柞蠶高效養(yǎng)殖、柞絲綢加工、柞蠶文化弘揚、研學旅游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yè)鏈條和產業(yè)集群。
筆墨“騰龍”續(xù)匠心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
“毛筆是中華民族為世界藝術寶庫貢獻的一件珍寶,我們要傳承好、弘揚好,讓這件寶貝世世代代流傳下去……”6月9日,在寧陵縣非遺進校園活動中,劉騰龍毛筆傳統(tǒng)制作技藝傳承人劉蘭亭給該縣第四實驗小學的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非遺文化課。
課堂上,劉蘭亭教孩子們動手制作毛筆,使用毛筆練習書法。“希望通過定期舉辦的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傳統(tǒng)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劉蘭亭說。
劉蘭亭告訴記者,清道光年間,劉騰龍制筆享譽京城,后來,劉騰龍攜全家移居寧陵,開莊設店,立號“劉騰龍筆莊”。
“我是劉騰龍毛筆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劉蘭亭說,劉騰龍毛筆在制作工藝上相當考究,從選毛到成品需要80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制作。2011年,劉騰龍毛筆傳統(tǒng)制作技藝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制作一支合格的毛筆全憑手工操作和經驗積累,沒有長年累月的學習和練習是無法很好地掌握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做好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工作。”劉蘭亭說。
如今,劉蘭亭已年逾七旬,在他的指導下,筆莊由第六代傳承人劉應璋、劉艷麗、劉艷云經營。孫輩劉恩杞作為該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正努力創(chuàng)新,以年輕人的視角詮釋非遺。
出生于1994年的劉恩杞從小耳濡目染,對家傳手藝情有獨鐘。大學畢業(yè)后,他回到家鄉(xiāng)寧陵,跟隨爺爺專心學習制筆技藝。從選毛、齊毛到梳理、清雜,他認真領悟,細心操作。
現(xiàn)在,劉恩杞不僅熟練掌握了毛筆的制作技能,還嘗試著將劉騰龍毛筆推向全國。在第十九屆深圳文博會上,劉騰龍毛筆亮相河南館,吸引不少人關注。
去年4月,劉騰龍制筆技藝文化產業(yè)園奠基,建設生產車間、文房四寶展廳、毛筆博物館、研發(fā)培訓中心和藝術交流中心等,將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我們的毛筆還遠銷韓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家。我想通過努力,讓這項非遺技藝煥發(fā)新的活力,把劉騰龍毛筆打造成河南的一張文化名片。”劉恩杞說。
周末來場文化之旅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國家文物局明確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主題是“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6月10日上午,河南主場城市活動將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舉行。屆時,全省各地文物系統(tǒng)將舉辦391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線上線下活動。
自2006年國務院批準設立“文化遺產日”以來(2017年更名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文物系統(tǒng)高度重視,每年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展示傳播活動。今年,河南主場城市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文物局、鄭州市政府主辦,將圍繞“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這個主題,推出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河南文物保護利用成果。
在主場城市活動中,將舉行“紅色文物說——晉冀魯豫四省革命文物推介”河南首場推介活動,3名講解員分別講述大別山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舉行河南文物保護利用宣傳項目推介,其中包括“文博河南”抖音宣傳矩陣項目推介、《文博河南》電視宣傳專欄第四季項目推介、河南文物考古研學發(fā)展聯(lián)盟成立暨河南首批文物主題游徑發(fā)布儀式。此外,還將舉行商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鄭州商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牌儀式。“商都講壇”首場活動邀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原歷史與文化研究院院長劉慶柱講授《黃帝、黃河文化的“中”與“中和”文化基因》。
當天,我省文博系統(tǒng)將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線下活動、線上“短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為公眾提供豐富多元的文化大餐。
鄭州市文物系統(tǒng)精心準備了形式多樣的文博活動。鄭州博物館(文翰街館)除了“大河文明展”外,還安排了“星斗一斛,文化筑夢”社教活動,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也將開展拓片知識小課堂和拓片制作體驗活動。鄭州二七紀念館推出“千年奇珍——登封窯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成果展”,展示嵩山地區(qū)登封窯珍貴瓷種和近年來開發(fā)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作品。鞏義市博物館開展“小小講解員”、免費鑒寶、“博博有請”系列活動。
開封市文物局發(fā)布開封市文物主題游徑,推出開封文物激活線路。洛陽博物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展社教活動。安陽殷墟博物館舉辦殷墟保護利用與殷商文化專題研討會、“講好殷墟文化故事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宣傳科普講座活動。
據介紹,當天,一些遺址類文物景點還將舉辦惠民活動。登封對全國游客游少林景區(qū)、嵩陽景區(qū)、中岳景區(qū)門票半價,免費文化遺產類景點還有太室闕、啟母闕、少室闕、觀星臺、會善寺等。位于新鄭市的鄭國車馬坑遺址博物館免費開放一天,讓公眾近距離了解鄭韓歷史文化。
責任編輯:王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