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群眾夏糧搶收 駐村第一書記拼了
摘要:眼看陰雨連綿,麥子又成熟待收,連日來,郭樓街道辦宋海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建鋒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嘴上長出了火泡。
記者 徐佳瑞 通訊員 蘇兆德 賈全獻
眼看陰雨連綿,麥子又成熟待收,連日來,郭樓街道辦宋海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建鋒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嘴上長出了火泡。
“楊書記,要不是你連夜幫俺找來收割機,俺村這一百多畝麥子非壞在地里不可。你真是俺的好書記,俺代表宋海村村民向你表示感謝。”日前,平輿縣郭樓街道辦宋海村民宋國本激動地對駐村第一書記楊建鋒說。
6月4日下午5時,淅淅瀝瀝的小雨一直下個不停,宋海村還有一百多畝成熟的麥子沒有收割,于是,楊建鋒經過多方聯系,不顧疲勞和滿面灰塵,找來了6臺收割機,由他帶領司機一同前往宋海村收割麥子,解了村民們的燃眉之急。
軍人出身的楊建鋒原是市民政局辦公室主任,兼任機關黨支部書記,多次獲得國家、省、市表彰獎勵。在二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曾多次立功受獎。2022年11月,他被組織下派到郭樓街道辦宋海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后,他以村為家,視村民為親人,一心撲在駐村工作上,心里裝著群眾,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群眾親切地稱他為“群眾信得過的好書記。”
到今年麥收當口,楊建鋒才任駐村第一書記半年多,今年的麥收,對他來說是個極大的考驗。
5月26日開始,持續的降雨在豫東一帶“駐扎”,給麥收帶來不利影響。5月31日至6月1日,天氣放晴,但趕到了雨后的集中收割期,以至于出現了收割機急缺的情況。
六十多歲的聶來長邊哭邊說:“老天爺呀,俺這十來畝麥子眼看都要生芽啦,再這樣下去,俺連芽子麥也吃不嘴里啦!”在麥地邊的村民一個個愁眉苦臉,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楊建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什么都顧不上,電話一掛,一路開車向前店村疾馳而去,并向前店村黨支部書記蘇暢說明來意,蘇暢二話沒說,馬上給村里領收割機的村民打電話,要他們抓緊給司機聯系,火速趕到宋海村幫助搶收麥子。經過多方聯系,蘇暢找來了6臺收割機,由楊建鋒帶領一同前往宋海村收割麥子。
在此期間,村里一臺收割機都沒有,村民們也是干著急,當日,他不顧一切從前店村找來6臺收割機開進了鄉親們的麥田里。此時,楊建鋒和村民們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了一些。
記者當天在宋海村的麥田看到,一臺臺收割機正在田間穿梭,隆隆機聲之下,一片片成熟的麥子在齒輪翻滾中完成了收割。
此時,雨還在不停地下著,楊書記的衣服早已淋透,雨水順著面頰往下流。他安排司機分成兩組進行收割,一組到聶莊、一組去宋海,挨家挨戶一塊田地也沒有落下,他還吩咐村民要互相幫助,協同作戰,準備好車輛和雨具,收一車拉一車,按順序一塊一塊割,無論如何也要把麥子收割完。
收割機司機按照楊書記的安排分頭行動,以最快速度在麥田里來往奔跑,把收割下來的麥子倒進事先準備好的車廂里,由村民運回家里。楊建鋒一邊指揮司機收麥,一邊幫助村民把收下來的麥子拉回家,也顧不上身上的雨水和泥水,與群眾一道跑前跑后,搶收麥子。從晚上6時一直忙到凌晨4時,經過一夜的激烈奮戰,終于把一百多畝麥子搶收完了。
看到這樣的場景,村民聶國中說:“楊書記,你為群眾辦了一件實事、好事,要不是你找來幾臺收割機幫助俺連夜冒雨收麥,這一百多畝麥子非壞在地里不可,俺太感謝你啦!”站在收割完的麥田邊,聶國中連連夸贊。
楊建鋒說:“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楊書記看到村民們把收割的麥子陸續拉回自己家里,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責任編輯:陳文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