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摘要:為此,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重要論述為指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真正把糧食的好政策貫徹落實好。站在現代化新征程上,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對糧食安全的清醒認識,守牢“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底線,真正讓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
為什么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每次都深刻闡釋、系統部署國家糧食安全;十幾年來,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不僅如此,每年去地方考察,都要走進糧田看一看,問問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的情況,與農民一起算算收入賬。每每這時候,總書記都由衷地感嘆:“今年的饃能吃上了”“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豆子長得很好”……這是“農民出身”的大國領袖對“三農”的天然感情,是14億人口的當家人對糧食的“時時放心不下”,更是領航復興巨輪的船長對偉大航程的堅定底氣。
大國的事,千頭萬緒,但吃飯問題始終是“天字第一號”的問題。14億人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巨量的糧、油、菜、肉。總書記指出,“農業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糧食是生存問題、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無論個人還是國家,所有的夢想或煩惱都是吃飽飯以后的問題,在吃飽飯以前,吃飽飯是唯一的夢想和煩惱。
正是因為糧食的極端重要性,糧食往往成為“一劍封喉”的利器,成為地緣博弈的終極武器。遠的有春秋時“齊紈魯縞”的故事,齊桓公高價收購絲綢誘使魯國放棄糧食生產,從而用糧食戰一舉擊敗了魯國;冷戰時期,西方奉行“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2022年全球糧價飆升,30多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部分國家因此發生社會動蕩甚至政權更迭,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約2.58億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問題,有國家因糧食和農業問題破產,有糧食大國政治家因失去糧食自主權而當眾落淚。糧食日益工具化、武器化、金融化、能源化,糧食安全也深度與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聯動、交織、捆綁。俄烏沖突以來的國際地緣斗爭,使這一切鮮活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一旦危急關頭,有錢買不了、也買不到,即使買到了,也運不出、運不到。正如總書記所言,“如果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戰略家的視野謀劃糧食問題,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端牢中國飯碗指明了方向。2022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糧食產量連續八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中國人靠自己養活了自己,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這是不是說,連年都豐收,糧食問題已經過關了?我們現在主食吃得少了,抓糧食是不是可以松一松了?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在吃飯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癥”“什么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屬性決定了,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有任何放松。在當下,更有著極強的針對性和指向性。
從百年變局上看,當今世界,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地緣風險、自然風險、社會風險、金融風險交織纏繞、相互疊加,各種“灰犀牛”“黑天鵝”頻發重發。但變局中有危也有機,如何在變局中開新局?我們要用糧食安全“壓艙石”的確定性,應對國際博弈“驚濤駭浪”的不確定性;用“手中有糧”的確定性,應對極端天氣頻發的不確定性;用“糧豐農穩”的確定性,應對種種社會風險、金融風險的不確定性。在不確定的世界,彰顯中國堅如磐石的確定性,我們必須將糧食安全的系數打得更高一些,不僅確保產量安全和產能安全,更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真正做到未雨綢繆、備預不虞。
從現代化全局看,要用高質量的糧食安全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升級。《中國統計年鑒2022》顯示,2021年全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消費原糧144.6公斤,而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83公斤,看似綽綽有余,但這樣簡單算賬,就忽視了糧食消費需求的結構性變化。當前的生活水平提高、老齡化程度加深和人口出現減少,確實抑制了居民口糧消費增加,但肉蛋奶消費仍呈剛性增長,“一斤肉5斤糧”,而且,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蛋奶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從長期來看,城鄉居民對動物蛋白的需求遠未到達巔峰,有的主糧作物未來還可能出現產需缺口,中國式現代化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吃飽吃好吃健康則是最大的民生。這就要求我們在確保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優化產業產品結構,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生產出更多品牌響、效益高的產品,實現高質量的糧食安全。
不可否認,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國家,糧食問題有著特殊復雜性。我們沒有一些國家大機械大農場的先天優勢,又不像一些人口小國可以靠國際市場解決吃飯問題,在國際上還面臨復雜的地緣和意識形態斗爭,在國內還面臨農業生產要素流出、生產空間和資源要素錯配、工業化城鎮化擠占農業用地等現實挑戰。可以說,每一年看似理所當然的豐收,都是靠“錙銖必較”、毫厘必爭,拼盡全力才奪回來的。但這條路再難也要走下去,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歷史和現實都反復告誡我們,這是必答題,不是選擇題。
為此,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重要論述為指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真正把糧食的好政策貫徹落實好。糧食要安全,農民要掙錢。應統籌好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關系,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集成各種優惠政策和支持保護措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千方百計增加主產區抓糧和農民種糧的獲得感,調動種糧抓糧的積極性。還要確保政策執行的穩定性和統一性,把握好工作的力度和節奏,避免“一刀切”“翻燒餅”,切實穩定政策預期和市場預期。
誰來養活中國?我們用行動有力回答了這個問題。站在現代化新征程上,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對糧食安全的清醒認識,守牢“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底線,真正讓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
文化興國運興丨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 譜寫新的時代華章——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振奮人心
-
“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
深刻理解“兩個結合”重大意義 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引發強烈反
-
時政微觀察丨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
總書記講話深刻回答“兩個結合”重大意義 為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指明方向
-
“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
-
6月5日晚報
-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引發強烈
-
新的文化使命——從“第二個結合”看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