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評審不能困在人情里
摘要:需要強調的是,學術場中的“打招呼”,不只是單純的走關系:就從主觀意圖而言,有的人是為了“撈偏門”,實力不夠“關系”來湊;如此前在“原創探索計劃”中,引入雙盲評審、評審意見反饋和答復等方式,一方面避免人情干擾、保證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鼓勵原始創新,讓具有前瞻性的項目脫穎而出;
禁止“圍會”、不得搞“人情評審”……5月2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請托行為禁止清單》,對科研人員、依托單位、評審專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作人員等“四方主體”,集中明確提出“24個不準”。相關負責人表示,“打招呼”情節特別嚴重的,相關人員將被永久取消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資格。
對“打招呼”亮紅燈、敲警鐘,切中了科研人員的重點關切。“打招呼”現象由來已久,甚至成了一種“顯規則”。據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調研,2018年至2021年間,評審專家在項目評審中“偶爾被打招呼”和“經常被打招呼”的合計比例,從78.42%下降至73.01%。也就是說,盡管現狀有所好轉,但高達七成的比例仍不容樂觀。然而,項目評審公正與否事關科研大局,最應保持初心的學術場豈容“圈子文化”盛行、“攻關”變“公關”?
需要強調的是,學術場中的“打招呼”,不只是單純的走關系:就從主觀意圖而言,有的人是為了“撈偏門”,實力不夠“關系”來湊;有的人是怕吃虧,被迫陷入“囚徒困境”。據《半月談》幾年前的調查,對科研評審中的亂象,一名高校教授的自述令人震驚——“評審打招呼、做工作成了自保的方式,別人打了招呼你不打,就覺得你不重視。”“甚至要用本子記下給誰打過招呼,以后怎么還人情。”
歪風何以難消停?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術圈相對封閉,權威色彩較重,若是缺乏有力的外部監督,難免近親繁殖、互為犄角之勢,備受詬病的“學閥”現象就是一例。因此,對于“打招呼”“做工作”,一些人總是心情復雜:一邊認為這有辱斯文、不愛惜羽毛,一邊又缺乏“破壞規則”的勇氣,最終只能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顯而易見,破除各種利益紐帶,“小打小鬧”不解渴,還須釜底抽薪、猛藥去疴。正如自然科學基金委相關負責人所言,“教育千遍,不如問責一人”。
在制度完善方面,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探索值得肯定。如此前在“原創探索計劃”中,引入雙盲評審、評審意見反饋和答復等方式,一方面避免人情干擾、保證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鼓勵原始創新,讓具有前瞻性的項目脫穎而出;再如,強化評審專家名單保密管理,嚴禁任何人任何單位以任何形式“圍會”,三個“任何”擲地有聲,釋放出“零容忍”的態度。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學進。以學術為志業,心浮氣躁要不得,人情世故更不可取。還科研一片凈土,有必要重提一個基本的“常識”——唯才是舉,能者居之。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