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糧囤
劉韜
又到了一年收獲的季節,老家的原野漸漸成了金黃色的世界,我急切地給父母打電話詢問家里的情況。電話那端傳來父親自信的話語,說今年收獲的麥子直接出售,原來在鎮里的面粉廠,老人家累計幾年囤積的麥子足足有兩三千斤之多,就是一年不出門購糧也不會鬧上饑荒。
父親生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經歷過半年野菜半年糧的艱難歲月。從小食不裹腹的生活,讓他對糧食格外珍惜,一粒一顆在他眼里看得比什么都金貴。打我記事起,無論莊稼收成的年景如何,他都雷打不動地保持著囤積糧食以備不足的習慣。
“囤里有糧,心中不慌”,對于當時的農家來說,糧囤是必不可少的存糧器具。在我的記憶中,村里家家戶戶都有盛放糧食的囤。最早是用木質枝條或高粱篾、竹篾編制的,高有一米上下,一個個像大肚羅漢。后來,又多用水泥制作的缸或泥土燒制的大甕替代了條編,這些糧囤一年到頭都站立在靠墻角的地方。
每到夏收時節,人們最期盼著天天都是陽光普照大地,以便盡早將收獲的麥子曬干貯存。太陽剛出地平線,曬場上就匯集了全村的勞動力,拖板推,木锨揚,你追我趕,陣容熱鬧壯觀。過個把小時緊張勞作,成堆的麥子均勻地鋪在了曬場上。最酷熱的午后,父親頭頂草帽,肩搭濕毛巾,手握木锨不停地翻曬。持續反復兩三天后,他抓起幾把麥粒放在嘴里咬爛,用以檢驗是否可以曬干入囤。
傍晚時分,曬干的麥子一車車地拉到院子里。父親找來圓篼、皮桶、篾穴,把留有熱度的麥子倒入囤中。父親堅持著傳統的囤糧習慣,他將上面鋪上一層油氈,放上細沙壘牢踏實,再弄一層塑料布捆扎住囤口。據有經驗的人講,晌午曬得滾燙的麥粒,百蟲不襲,潮氣不上,可放上很長時間也不發霉變質。
這種被鄉親們稱作“掩麥子”的囤糧方法,的確很是費耗體力。炎炎夏日,幾囤麥子掩下來,父親整個人像被淋了水,渾身沒有一處干的地方。然而每一個莊戶人,卻都樂意揮灑這如將軍陣前建功的汗水。因為看到一堆堆入囤的糧食,他們的生活才有了希望。真如父親常說的那樣,只要囤里有糧,一年的日子就會有了著落。
糧囤的大小和多少,在那個年代就標示著家庭層次和地位。有一年夏收前一直下雨,田里的麥子大幅減產,好多家都面臨著借糧度日的境況。鄰家程爺爺的三兒子相親,女方要求看一看家里的糧囤有幾個,盛放的糧食多不多。這可難壞了他們一家人,沒辦法只得連夜從親戚家借來了幾囤麥子才過了關。可見,糧囤在那時是多么至關重要,在百姓心目中占據的位置是多么不可撼動。
隨著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傳統囤糧模式已淡出人們的生活。那種費時費力的曬糧存糧情形,早已被方便快捷的專業化貯存方式所替代。一生對糧食珍愛有加的父親,囤積新糧的習慣卻一直堅持了下來。每逢糧食收獲后,除了把親手種植的麥子貯存到鎮上的面粉廠外,他還將自己種植出的綠豆、黃豆、豇豆、豌豆等精糧儲存起來,讓久居城市的我們品嘗一下純正的無污染無公害食材。
父親的糧囤,記錄著農時農事的種打收藏,承載著莊稼人的血汗拼搏。如今,以糧為綱的年代已經過去,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征程上,與父親一起日漸蒼老的糧囤,在我溫暖的印記里,依然浸潤著更多的懷念與不舍。回望囤里春秋歲月,一圈圈偉大的糧食豐收夢又躍然其間……
責任編輯:李國喜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