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評|一出戲“人間煙火”民族曲“生生不息”
摘要:但是經濟發展絕非戲曲的天敵,恰恰相反,當物質達到一定程度之后,說書人、 戲曲人不再為生活所困。他們更有余力去發展自己的興趣 愛好和特長。前幾天回老家,周邊村里請了劇團唱大戲。現在媒體這么發達,娛樂形式這么豐富,還是擋不住人們對戲曲的愛好和追求。
大象新聞中心記者:夏繼鋒 向光 笑薇 蘇珊 成娟 丁陽 明全 王朔
你好, 歡迎來到《鋒評》,有句話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也可以說,沒有民族的就沒有世界的。
在世界三大古老戲劇中,古希臘的悲喜劇和古印度梵劇已經成為歷史的回響,只有中華民族的戲曲還傳唱至今。據統計呢,中國現存的地方劇種有300余種,這充分反應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明的多樣性。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小時候的回憶,逢年過節,農村廟會搭臺唱戲是最熱鬧的事兒。周邊四村也都過來看大戲,但是這種現象后來一度絕跡。原因呢,當然是電視、娛樂形式、卡拉OK等,豐富多彩的娛樂形式(的沖擊)。但是最主要的恐怕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就業選擇增加,說書唱戲不再是具有競爭優勢的一種職業了。但是經濟發展絕非戲曲的天敵,恰恰相反,當物質達到一定程度之后,說書人、 戲曲人不再為生活所困。他們更有余力去發展自己的興趣 愛好和特長。而富裕起來的人們,也會再次萌發對戲曲的需求。
前幾天回老家,周邊村里請了劇團唱大戲。一個劇團在一個村唱三四天,人山人海,可謂盛況空前。觀眾里面有老人也有年輕人,前排的看戲后排的聊天,其樂融融。
現在媒體這么發達,娛樂形式這么豐富,還是擋不住人們對戲曲的愛好和追求。像戲曲名家李樹建、張曉英等人開的戲曲直播間,經常有幾萬人、十幾萬人在線觀看。在河南67個提出申遺的國家級演藝節目中,有九成開通了直播。
我想說的是,要想培養戲曲人才,大力開拓戲曲市場,在市場中、在舞臺上磨煉人才,是最好的途徑。這也正是河南大力提倡名師即名家、舞臺即課堂、演出即教學,寓“學”于“演”、以“演”促“學”的用意所在。
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們現在已經有19個劇種陸續消亡了。每一個消失劇種的背后,可以說都是一段地方文化,一段歷史記憶。
文化傳承需要市場的滋養,也需要政府的扶持。戲曲文化不僅僅是專家匠人的精心打磨,也是我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好,本期《鋒評》就到這里,感謝關注!
責任編輯:孫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