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畫再繪“新圖景”
摘要:栗東旭表示,首先,發展壯大王橋農民畫離不開政府支持,只有政府高度重視,加大扶持力度,王橋農民畫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王橋農民將新農村生活演繹成一幅幅畫卷,他們一手耕耘,創造大地的色彩,一手將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和憧憬濃縮到畫作上。
記者 李賀建 文/圖
李合昌是王橋農民畫家,今年60多歲的他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夢想。
王橋農民畫起源于汝南縣羅店鎮(原王橋公社),是民間藝人以剪紙、壁畫、廟畫等繪畫、制作工藝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民間美術,它的主要表現對象為勞動場景和農村風土人情,體現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和切身感受,畫面色彩艷麗,感情飽滿,想象力豐富,作品散發著強烈的傳統審美意識和濃郁的鄉土氣息。2007年2月6日,王橋農民畫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農民畫走出國門
20世紀70年代,當地一批民間藝人在美術家徐云的悉心指導下,創造出了王橋農民畫。
王橋農民畫的作者都是勤勞質樸的當地農民,其創作素材取自農村現實社會,主要反映民間生活、民俗風情,體現了農民的渴望、追求和美好向往。王橋農民畫生活氣息濃郁,時代感強,表現手法新穎,藝術特點突出,筆觸形象生動,畫風朝氣蓬勃。
李合昌的作品《放飛夢想》。
20世紀70年代初,時任王橋公社黨委書記的冀世清發現了王橋農民畫非凡的藝術魅力。為使這一藝術形式得到發揚,1971年公社組織開辦了第一期王橋農民畫學習班,次年創辦王橋農民畫學校,并聘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徐云長期擔任教員。其間,著名版畫家、書法家陳天然,著名畫家倪寶成、鄧邦振、吳祥安、馬國強,雕塑家盧波,河南大學美術系教授屈風、王威、丁中一多次到王橋指導創作,此外,先后舉辦50多期美術骨干培訓班,創作優秀作品4800余幅,在國外發表和展出110多幅,在國家級展覽中發表40余幅,在省級報刊上發表100余幅,榮獲國際、國家、省級獎項360多件。
在王橋農民畫隊伍中,有骨干作者120多人,一般作者700多人。以袁寶華、喬新河等為代表的農民畫家是王橋農民畫的中堅力量。
河南文藝出版社于1994年發行了《王橋農民畫冊》,選入作品21幅。河南美術出版社發行的《河南農民畫選》以及日本出版社的畫冊中都選入了王橋農民畫。
王橋農民畫先后在美國、日本、挪威、瑞典等7個國家展出。
王橋農民畫受到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重視和媒體的關注。1972年,在汝南縣文化館召開了王橋農民畫現場會和農民畫專題展覽。1974年,河南省人民廣播電臺、《河南日報》以《高昂的贊歌火紅的畫卷》為題對王橋農民畫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報道。1992年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民間美術藝術家協會與汝南縣人民政府在鄭州聯合舉辦王橋農民畫展,展出作品91幅,并組織舉行了新聞發布會。1993年,成立了王橋農民畫院和王橋農民畫協會。河南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河南日報》《農民報》《香港大公報》等媒體對王橋農民畫進行了詳細報道。
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農民畫創作隊伍萎縮,創作人員青黃不接。不過,羅店鎮黨委、鎮政府正積極努力,決心讓這一民間藝術重煥生機。
擦亮文化名片
4月21日,一場關于汝南縣羅店鎮王橋農民畫振興的座談會在羅店鎮政府召開。中國美協會員、黃淮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中原美術研究所主任栗東旭,駐馬店市知名文化學者陳洪彥,羅店鎮黨委書記王瑩、鎮長李靖,農民畫家代表李合昌等人參加了座談會。
生于汝南、長于汝南的栗東旭對汝南農民畫的關注并非一朝一夕。進入黃淮學院工作后,他一直想著能為王橋農民畫的進一步發展做些事情。
羅店鎮負責人與農民畫家、文化學者共商發展大計。
栗東旭認為,農民畫要保持活力、持續發展,需要與時俱進。一是題材要反映新時代的生活;二是技術要革新,畫面語言既要保持農民畫特色,又要符合時代審美需求。未來,農民畫面臨的受眾群體是年輕人,想要跟上年輕人的審美節奏,農民畫就要從繪畫品質、文化溯源、時代表達等方面進行提升。
栗東旭表示,首先,發展壯大王橋農民畫離不開政府支持,只有政府高度重視,加大扶持力度,王橋農民畫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其次,需要地方高校提供專業指導。在高校學術支持下,提高農民畫技術水平和作品的含金量,出一批農民畫精品參加省展、國展,提高社會影響力。再次,要積極與當地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相結合,開發文創產品,多渠道增加從業者的收入,保證農民畫可持續發展。最后,利用各種方式積極宣傳推介農民畫,爭取把王橋農民畫打造成一張我市在鄉村振興方面引以為傲的文化名片。
農民畫的底色是民間藝術。有著深厚的家鄉情結、從羅店鎮走出來的文化學者陳洪彥表示,農民畫的藝術性與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分不開,汝南縣多彩的文化背景孕育了獨樹一幟的農民畫作品。農民畫吸收了年畫、剪紙、壁畫、巖畫、裝飾畫和雕塑等多種民間藝術營養,是一門頗具中國特色的鄉土繪畫藝術,深受大家喜愛。王橋農民畫以飽滿的筆法、奇異的構圖、夸張的造型、豐富艷麗的色彩,直觀勇敢地表達了純真、質樸、熱烈、奔放的情感,展示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生態之美。在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農民畫被賦予了更深刻、更美好的時代意義和文化內涵。在新的歷史征程中,農民畫只有堅守以“三農”題材為創作根基,融合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血脈,才能保持農民畫永久的“身份證”。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農民畫將發揮極大的作用與優勢,在鄉村經濟發展、鄉村文化賦能、鄉村民風建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羅店鎮黨委、鎮政府的工作計劃中,一項項政府加大文化產業扶持力度的利好消息傳來:設立財政專項扶持資金,探索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制訂農民畫專業技術人才獎勵辦法;建設新型農民畫培訓基地和作品展館……
農忙時耕耘,農閑時作畫。王橋農民將新農村生活演繹成一幅幅畫卷,他們一手耕耘,創造大地的色彩,一手將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和憧憬濃縮到畫作上。王橋農民畫必將為加快汝南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推動汝南文旅產業效益倍增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