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微觀察丨如何搞好特色農業,總書記劃重點
摘要:看到當地育種思路的轉變——從治理鹽堿地適應植物,到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總書記表示贊同:“這就像發展旱作農業,不是治理旱地,而是要推廣適宜的耐旱植物品種。”這次在滄州,總書記了解當地旱堿麥種植推廣、關注旱堿麥產業化情況,指出要積極發展深加工。
5月11日,在河北滄州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黃驊市仙莊片區一片旱堿地麥田,仔細察看小麥長勢,了解當地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總書記向正在田里勞作的種植戶、農技專家詢問旱堿麥產量、價格、品質、收益等,指出要“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總書記考察的旱堿麥種植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是一塊受自然條件制約、土壤鹽堿化程度高的旱堿地。
在滄州,當地老百姓口中的旱堿地,就是人們熟知的鹽堿地。熟悉農業農村的人,或許會想起秋天鹽堿地里泛起的那一層白花花的鹽。鹽堿地,意味著莊稼難以生長。
發展特色農業,就要注重因地制宜,讓鹽堿地也能“變廢為寶”。在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
這其中,種子很重要。總書記曾形象地指出種地選好種的重要性:“農民說,‘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
在旱堿地麥田,總書記察看的小麥,有小偃60、滄麥6002、捷麥19等抗旱耐鹽堿的品種。這正是當地農技人員圍繞“種、肥、播、管”等重點環節,實施了30項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培育出的適種宜種品種。
△5月11日上午,在河北滄州黃驊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同種植戶、農技專家親切交流。
我國鹽堿地面積約15億畝,其中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如果這片“沉睡的”土地被喚醒,將產生重要影響。在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
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由于海水侵襲等原因,80%以上的土地是鹽堿地。近年來,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創新,鹽堿地長出了產量高、品種好的多種耐鹽堿作物。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這里考察。看到當地育種思路的轉變——從治理鹽堿地適應植物,到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總書記表示贊同:“這就像發展旱作農業,不是治理旱地,而是要推廣適宜的耐旱植物品種。”他勉勵大家:“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
搞好特色農業,發展產業也是關鍵一環。
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方式,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節本增效。
這次在滄州,總書記了解當地旱堿麥種植推廣、關注旱堿麥產業化情況,指出要積極發展深加工。
雖然旱堿地土壤鹽堿化程度高,但特殊的種植條件造就了旱堿麥獨特的品質——鉀鈣鎂鐵鋅含量高,蛋白質含量高達13%至16%,加工出來的面粉麥香濃郁、綿軟筋道,非常適合制作饅頭、面條等傳統手工面食。
特色農業,讓鹽堿地“變廢為寶”,孕育出更多“新機”。
目前,黃驊現在有較大型面粉加工企業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萬噸,全市已經形成集訂單農業、收儲中轉、面粉加工、食品生產等功能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小麥產業”。
△河北省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無論社會現代化程度有多高,14億多人口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始終是頭等大事。
6月,河北黃驊的旱堿麥將迎來收獲期。屆時,燕趙大地,麥浪飄香,傳遞出的不僅是豐收的喜悅,更是端牢中國飯碗的底氣。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