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園霸凌必須防微杜漸
摘要:對校園霸凌的界定不應當模棱兩可,因為識別校園霸凌行為的方法很簡單。被霸凌者發生抑郁、焦慮的風險比未受霸凌者高5倍,自殺風險更是未受霸凌者的10倍,容易導致各種心身問題如頭痛、胃痛等,也會造成學業、社交困難等后續問題。
吳燏函
小學三年級學生小強課間玩鬧時將垃圾桶倒扣在小明頭上,小明家長得知后,要求學校處理欺凌者,讓小強家長當眾道歉并承諾管好孩子,學校賠償治療費用。然而,老師卻認為這只是同學之間的玩笑,家長訴求未果,上網發帖后引發輿論關注。近年來,類似的事件屢屢引發人們熱議,如何界定校園霸凌?如何防治校園霸凌?
目前,全社會層面尚未形成識別校園霸凌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學校在處理此類問題時也常常標準不一,手段各異,甚至會因為“影響學校名聲”而選擇“和稀泥”。對校園霸凌的界定不應當模棱兩可,因為識別校園霸凌行為的方法很簡單。我們只需要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有些行為我們自己不愿意經歷或者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經歷,那么這種行為就不應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應該被明令禁止,給作出如此霸凌行為的孩子足夠的警示。
有社會研究表明霸凌會對被霸凌者產生長期且極痛苦的影響,成年后心理健康狀況往往較差,他們很難從被霸凌的痛苦中走出來。被霸凌者發生抑郁、焦慮的風險比未受霸凌者高5倍,自殺風險更是未受霸凌者的10倍,容易導致各種心身問題如頭痛、胃痛等,也會造成學業、社交困難等后續問題。
有鑒于此,相關人員在制定規章制度或處理校園霸凌問題時,應當“嚴”字當頭、防微杜漸。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和滋養,如果學校、老師、社會不及時制止“扣垃圾桶”“孤立同學”“辱罵”等看似無關痛癢的“小打小鬧”,那么被默認許可的“小惡”會漸漸演變成對他人造成一輩子創傷的“大惡”。每個孩子降臨到人世間都是一張白紙,只有及時清除這張畫紙上的暗黑線條,這張紙才能勾勒出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