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生命的“擺渡人”
摘要:人體器官捐獻,既是有形的軀體消失,也是無形的生命與愛的饋贈。”張亞松說,得益于各級衛健委、紅十字會和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傳統的生死觀念正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接受、支持器官捐獻工作,而他本人早在2017年就申請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愿者。
記者 耿楊揚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奔走在生死之間,感受著悲傷無助,也觸摸重生希望。他們,就是器官捐獻協調員,也被稱作生命的“擺渡人”。
清明節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張亞松來到驛城區香山公墓遺體、器官捐獻紀念碑進行憑吊緬懷。同樣相聚在此的,還有市紅十字志愿者、器官捐獻志愿者、捐獻者家屬等。默哀、送花、朗誦詩歌,人們在滿目春日里慎終追遠、希冀未來。
2016年,張亞松畢業后來到駐馬店負責器官捐獻工作。7年的工作經歷,使得他認識紀念碑上的不少名字,也記得名字背后各不相同的人生和故事。人群中,他認出了器官捐獻者姚翔的母親。
兩年前,31歲的姚翔因突發意外生命進入倒計時。張亞松跑前跑后、參與協調,失獨家庭作出決定:捐獻器官,救助3位需要幫助的年輕人,讓兒子以另一種方式“活”下去。
此后,這個跟姚翔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便時常關心、問候家屬們的生活狀況,在姚母眼里,“很溫暖也很親切”。
交談中,張亞松得知,如今姚母通過試管有了一個女兒,剛滿1歲,而這也實現了捐獻者生前想要有個妹妹的心愿。“也許傷痛永遠不會消弭,但逝去不是消失,生者將帶著不變的愛意勇敢生活。”張亞松說。
回想2016年接觸的第一個特殊病例,張亞松仍清晰記得細節。我市一名出生一個多月的新生兒,由于維生素K缺乏導致彌漫性腦出血,陷入深度昏迷。
“捐獻者年齡小、體重輕,無論是面對孩子的父母還是考慮到器官捐獻手術本身,都是很大的挑戰。”接到這個病例的時候,張亞松不知道該怎樣在孩子家屬面前說出“捐獻”二字。
敞開心扉、耐心傾聽,與孩子的父母一起回憶孩子過往的成長經歷,同樣初為人父的張亞松也和孩子的父母一起抱頭痛哭。經過一次次反復溝通和協調,家屬最終同意將孩子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
“談論死亡總是個沉重的話題,特別是對于失去至親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在張亞松看來,這份工作需要愛心、耐心、責任心,更需要強大的內心和同情心。
令他記憶猶新的還有一位生前從事特警工作的年輕患者,26歲突患脊髓炎,在臥床不起7年后,選擇了服藥自殺,并留下遺言“不想再拖累年邁的父母”。得知張亞松的身份后,患者的父母堅決不同意器官捐獻。但在整理遺物時,父母意外翻到兒子手機里保存著器官捐獻通知書電子版照片。于是,老兩口兒又主動找到張亞松,表示“尊重孩子的選擇,滿足他的遺愿”。
一次次見證死亡與新生、絕望與希望、堅守與放棄,不變的是淚水與感動、敬畏和感激。每次器官捐獻手術結束,張亞松都會和他的同事一起為逝者整理遺容,向他們鞠躬致敬。
“死而不亡者壽。人體器官捐獻,既是有形的軀體消失,也是無形的生命與愛的饋贈。”張亞松說,得益于各級衛健委、紅十字會和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傳統的生死觀念正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接受、支持器官捐獻工作,而他本人早在2017年就申請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愿者。
一頭連接著一個家庭對生命的重托,一頭連接著多個家庭對生命的期盼。為人體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提供更專業、更人性化的服務,做好守護生命的“擺渡人”,張亞松為自己能成為這樣一個橋梁無比自豪。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