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生長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
當前我市氣溫上升較快,空氣干燥。我市的大麥生長已經進入灌漿期,以生殖生長為主。籽粒灌漿期是大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害防治和肥水運籌的關鍵時期。因此,搞好大麥田中后期田間管理工作,促進籽粒灌漿、穩穗數、增粒重,促成大穗多粒,對提高大麥產量和品質,實現大麥高產優質高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因地制宜,做好肥水運籌。首先做好大麥抗旱準備工作:對于無水澆的大麥田,當前可以噴施葉面肥,增強大麥的抗旱性。對于有澆灌條件的大麥田,可以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達到節水、省時省工的目的,追肥深施入土,促進根系發育,以肥調水,培育壯株。如果大麥抽穗后10天左右無有效降水,應適時澆好灌漿水,保證大麥生長用水,噴施葉面肥,可增加籽粒充實度。澆水時應控制水量,不宜大水漫灌,以保證大麥籽粒正常灌漿,提高籽粒飽滿度,增加粒重,改善田間小氣候,抵御干熱風的危害。此期澆水應特別關注天氣變化,不要在風雨天氣前澆水,以防倒伏。
二、加強病蟲監測,科學綠色防控。隨著氣溫快速上升,大麥群體增大,大麥田病蟲害進入快發和高發期。針對銹病、白粉病發病田塊,可在發病初期每畝用1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克或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50克~60克兌水30千克~40千克,根據發病早晚和流行快慢連續噴藥1~3次,每次間隔7~15天。大麥揚花初期每畝可用12.5%的戊唑醇可濕性粉劑20克~25克/畝或20%的麥甜(氟唑菌酰羥胺)60毫升~70毫升/畝兌水30千克噴霧,防治赤霉病。如果施藥后4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施。
三、強化防災減災,有效應對后期倒伏。對旺苗大麥田塊,基部節間偏長,大麥田肥水管理時間應盡量后移,改善群體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大麥倒伏后,會造成白粉病等喜濕性病菌大肆浸染繁殖,病害發生嚴重。所以對于倒伏麥田,要及早噴施三唑酮等殺菌劑,減輕倒伏病害次生危害。對于灌漿中期以前倒伏的麥田,不需要人工扶起,避免莖稈折斷。灌漿期間噴施葉面肥,一般可以選用2%~3%尿素水溶液或0.2%~0.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促進大麥粒重的提高。
大麥生育后期易發生干熱風,能使大麥青枯、炸芒、逼熟,從而嚴重影響大麥的產量和品質。防御干熱風,可在大麥孕穗、抽穗和揚花期,各噴一次0.2%~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使用時注意,該溶液不能與堿性化學藥劑混合施用。另外,用20毫克/千克濃度的萘乙酸在大麥開花期和灌漿期噴施,可增強大麥抗干熱風能力。為加速大麥后期發育,增強其抗逆性和結實性,可用100克硼砂兌50千克~60千克水,在大麥揚花期噴施,或在大麥灌漿時每畝用0.2%硫酸鋅溶液兌水噴施。
四、落實好“一噴三防”。灌漿期可將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或微肥混合,進行“一噴三防”,延長葉片功能期。每畝可用磷酸二氫鉀150克~200克、10%的吡蟲啉10克~15克和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克,兌水30千克~40千克進行噴霧,起到防蟲、治病、防早衰和干熱風、減損增粒重的多重效果。大麥揚花期噴藥時,應避開開花授粉時間,一般在10時以后進行噴施,要注意噴施均勻。噴施前應關注天氣預報,避免在噴施后24小時內下雨,導致效果降低。
五、適時收獲,確保穩產增效。青貯大麥收獲應在蠟熟初期,莖稈為綠色時進行,保證青飼料的營養和品質;啤酒大麥收獲一般在蠟熟末期;飼料和食用大麥收獲可在大麥完熟期。收獲前避免淋雨,及時進行田間除雜,清理收割機內其他品種籽粒,降低機收損失。收獲時還要注意單收單脫、單晾單曬、單貯單運,防止混雜,以保證優質大麥商品等級。收后及時晾曬,當籽粒含水量低于12%時包裝入庫,并依照大麥用途分類儲放,避免受潮、蟲蛀和霉變,保證大麥品質和效益。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體系、河南省甘薯雜糧體系駐馬店試驗站副研究員 馮輝)
責任編輯:陳誠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