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網絡祭祀更“清明”
摘要:同時,用戶在注冊后,平臺提供虛擬祭祀用品,也應當依法依規,不得銷售與封建迷信有關的祭祀用品。平臺在宣傳時也不能虛假宣傳,比如謊稱某某名人就在其平臺給亡人設置靈堂等,或者用戶消費后,平臺不能正常運行、之前購買的祭祀用品無法使用等。
吳燏函
清明時節,網絡云祭祀成為不少人緬懷先人的新選擇。但一些網絡祭掃平臺出現亂象,如設置“香火排行榜”,升級VIP會員最高819元,點亮長明燈每年至少300元,逝者信息隨意杜撰都能建館,讓清明祭祀傳統跑偏變味。
各祭掃平臺層出不窮的“吸金大法”讓很多用戶倍感不適。有人質疑,一些直播套路被祭掃平臺拿來套用了。排行榜背后拼的與其說是“孝心值”,不如說是“鈔能力”。網絡祭祀并非法外之地,應當厘清網上祭祀的法律和道德邊界,確保其在規范、法治的軌道上發展,這樣才能讓網絡祭掃更“清明”。
目前我國的殯葬法規文件存在缺位現象,無論是現行的《殯葬管理條例(2012年修正本)》,還是2018年9月民政部網站公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均未涉及網絡祭祀內容,網絡祭祀的監管存在空白點。相關部門要在立法中制定針對性措施,進一步明確監管部門、平臺責任等,從根本上規范網祭秩序。
另外,網絡祭祀平臺與注冊用戶之間是一種合同關系,用戶在注冊前,平臺有義務提醒用戶在使用時應當遵守的相關規則。同時,用戶在注冊后,平臺提供虛擬祭祀用品,也應當依法依規,不得銷售與封建迷信有關的祭祀用品。平臺在宣傳時也不能虛假宣傳,比如謊稱某某名人就在其平臺給亡人設置靈堂等,或者用戶消費后,平臺不能正常運行、之前購買的祭祀用品無法使用等。
網絡祭祀的原本意義是突破時空限制,為生者和死者架起思念之橋。只有繼承和弘揚慎終追遠的清明文化內涵,踐行厚養薄葬、文明拜祭、綠色低碳、節約拜祭的清明新風,“互聯網+祭掃”才能將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有機結合,真正為群眾帶來便利。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