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觀豫丨留鄉人·歸鄉人·新鄉人:河南大別山區文旅蝶變的青春密碼
春到大別山,綠意盎然,茶香四溢。大別山革命老區正在文旅融合、交旅融合發展中實現蝶變,而青年群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如這個時節處處透著的新綠,生機盎然,也如剛冒頭的茶芽尖,奮力向上。
這里既有學成歸來的“留鄉人”,也有闖蕩“回巢”的“歸鄉人”,還有被好山好水好政策吸引而來的“新鄉人”。如今,在信陽大別山區的廣闊天地中,一批年輕人文旅融合賽道上奮力奔跑。
肖珺景在信陽市浉河區的茶園內采茶(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留鄉人”肖珺景:茶鄉女孩重新“識茶”
4月的信陽一層層茶樹、一抹抹綠意鋪疊,在四溢的茶香中,信陽毛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肖珺景忙著打理茶園、給客戶打包發貨。26歲的肖珺景從小在茶鄉長大,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傳承推廣信陽毛尖非遺手工炒制技藝。當傳統碰上新潮,當青春邂逅鄉野,肖珺景正帶著新想法、新品牌、新“農具”成為新茶人,書寫信陽“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新故事。
肖珺景在網絡平臺直播銷售茶葉(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闖蕩還是留鄉
肖珺景出生在信陽毛尖核心產區信陽浉河區,家里世代制茶。姥爺周祖宏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陽毛尖茶采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父親也是制茶高手。
父母相識也源于“茶”。“炒茶是個體力活,姥爺三個孩子都是女兒,父親成了姥爺的大徒弟,按他的話說,學炒茶才能跟媽媽有話聊。”肖珺景說,在家人熏陶下,她從小就對茶感興趣,學習之余,經常幫家里采茶。
2019年,即將大學畢業的肖珺景面臨一個重要抉擇:去大城市闖蕩,還是回到故鄉傳承茶業。肖珺景苦思良久。那段時間,肖珺景不停地回想起從小陪她長大的茶園。最終,在更加深入了解浉河區“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發展思路后,她決定回到家鄉,接手“茶人世家”的非遺傳承大旗。
茶鄉女孩重新“識茶”
很快,肖珺景發現,對自以為了解的茶,她還有很多知識盲區。
“我從小比較了解信陽毛尖,但也僅僅懂這一類茶和它的基本工藝,對于茶園管理及不同茶種的分類、生產技藝、沖泡知識等并不清楚。”肖珺景說,剛回鄉時,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補課”。
2019年8月,肖珺景考取了茶藝師資格證和評茶員資格證,同時開始對家鄉茶樹及生長情況進行記錄,并堅持閱讀與茶相關的書籍。那段時間,肖珺景手機里的所有搜索都與“茶”有關。
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問題:當地農民幾乎戶戶種茶,但由于管理粗放和生產存儲方式簡陋,導致茶葉產量低、質量差、價格上不去。“想讓信陽茶真正走出去,必須提高標準,創品牌推文化。”肖珺景想。
隨后,她創立了“珺景與茶”品牌,并去各地參加展覽活動,推廣信陽茶。為了提升茶葉產量和質量,肖珺景一改傳統作坊式生產模式,率先在譚家河鄉土門村建起了標準化生產廠房,并不斷改進制茶工藝。
不拿茶把拿手機,在互聯網做新茶人
還是那片山,也做那杯茶,肖珺景的思路與祖輩不同。
見證了父輩們通宵炒茶忙碌的樣子,返鄉之初,肖珺景的愿景就是幫茶農把茶葉賣出去。“都知道春茶最好,采茶季茶農基本每天只休息一小時,茶毫在空氣中飛著,粘在頭上像是白了發。”肖珺景說,那時候我盼望下雨,爸媽盼著晴天,我想趁下雨讓他們休息一下,他們想乘著晴天多炒點茶葉出來。
只有被看見,才能被熱愛。
2020年,肖珺景開始“網絡直播帶貨”的探索,結合當地風土人情,拍攝了一系列信陽毛尖茶的視頻,并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科普茶功效、推廣茶文化,目前她在短視頻平臺已收獲了2萬多粉絲。
“不拿茶把拿手機,能行嗎?”起初,對于肖珺景的“走紅”,家人心存懷疑。如今,網絡平臺上不斷攀升的茶葉銷量、陸續前來購置茶葉的“網友”,不僅讓家人打消了念頭,也吸引附近不少茶農加入“直播大軍”。
如今,她是學成歸來的茶鄉女孩,也是新一代互聯網達人。座座茶山、片片茶園,在守正創新中,一批像肖珺景一樣的新茶人正在賦予傳統產業新的“內涵”,也進一步讓茶文化成為信陽文旅的一張金名片。
“歸鄉人”黎杰:打造山水間的詩意棲居
這個春天,在羅山縣鐵鋪鎮何家沖村初心路的“有稻山房”民宿,三三兩兩游客圍坐一起,圍爐煮茶,與友閑話。民宿主理人黎杰正沖泡著今春的新茶,茶芽朵朵,氤氳著這座古香古色的小院。
35歲的黎杰是何家沖人,他入過川、出過關、下過江南,最終輾轉回到了故鄉,從一個一心想要在大城市的茶行業里大展拳腳的“茶藝人”逐步成了山村里的“民宿主”,書寫著文旅促進鄉村振興的青年答卷。
4月3日,“雷達咖啡”主理人柳強分享他在茶鄉做咖啡的過程中遇到的傳遞美好生活的故事。陳輝 攝
出走和歸來
在外人眼里,黎杰多少有些“離經叛道”。
高中沒念完,他就不顧家人反對跑出了大山,只身來到城市闖蕩。起初,他在大連一家酒店做茶藝表演,每每有茶客問他來自哪里時,黎杰都會自信滿滿地說——信陽,但讓他失落的是多數人并不知道信陽在哪里。隨后,他又去了不同城市表演茶藝,所遇也大多如此。正是在那個時候,他心里埋下一個夢想:要通過信陽毛尖,讓更多的人知道家鄉和家鄉的茶。
信陽種茶歷史悠久,可在當地人心中,毛尖一直作為農產品存在,文化輸出較少。黎杰覺得應該賦予茶更多意義,他決定打破傳統模式,通過開設茶藝課、制茶課、評茶課,組織游學活動等傳播信陽茶文化。
2016年,黎杰回到信陽開設“豫茶書院”進行茶藝培訓。他干起了茶藝師培訓、茶文化推廣,做了信陽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截至目前,黎杰共培訓了230多名茶藝師,每周舉辦的公益茶會總是座無虛席。
茶園變游園,村舍變客房
黎杰心里,有始終放不下的鄉愁。何家沖作為大別山精神的發祥地、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地處豫鄂交界深山區。近年來,當地依托紅、綠資源,發展迅速,成為全國愛國教育基地和國家4A級景區。
2021年,一條名為初心路的鄉間大道修到黎杰老家門口。他想,何不將資源整合,建設一個集度假、旅游、學習、品茶為一體的茶旅融合主題民宿?當年4月,黎杰驅車回到老家,帶領工人,平地開荒。談及“有稻山房”名字的由來,黎杰說,建設過程中,正值屋外水稻金黃燦爛,當時想就叫“有稻”。
2022年9月,這間由親人的舊居改建而成的“有稻山房”民宿正式接受預訂。開業后,“有稻山房”迅速走紅,成了年輕人打卡的地方,在短視頻平臺話題量達到一千多萬,也成了該平臺信陽地區民宿客棧排行榜第一。
紅色老區抒寫“綠色傳奇”
一些來過“有稻山房”的人,會覺得黎杰有些“傻”。偌大的建筑只有11間客房,用作經營的面積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地方全部做成了公共空間。
對于“有稻山房”,黎杰始終認為它不只是餐飲+民宿。“如果真要去定義這個地方的話,它是一個以茶為主題的休閑空間,一個可以端著茶壺茶具到自然中去喝茶的地方。”黎杰說。
推開竹門而入,石橋流水潺潺。習慣早起的黎杰一邊收拾昨晚客人留下的茶具,一邊檢查幾個瓦罐里煨的湯,還不時跟身邊的工作人員交代細節。“大別山最好的季節到了。”黎杰說,周末的房通常要提前三天才能訂到。
“有稻山房”不僅給村里帶來人流,也帶動了當地就業。目前,民宿有固定員工17人,周末加上零工接近30人。“我們二期工程正在建設,會有更多老鄉在家門口就業。”黎杰說。
“接下來我們將以‘有稻山房’為平臺,積極發展產業,把它打造成茶藝培訓的實踐基地,同時計劃建設屬于自己的茶葉品牌和農產品品牌,帶動更多就業和產業發展。”黎杰說。
去年4月,信陽市正式啟動大別山百家主題民宿示范工程建設,吸引了邊際、青麓、曼舍溪園、清蟬、清風山房等多家知名品牌民宿入駐信陽。在專班主推、多方協同、共同發力下,在黎杰等年輕人的創造性參與下,信陽市正在形成“點上出新、線上出彩、面上成景”的主題民宿品牌發展新格局。
“新鄉人”劉巧娟:復活一片窯,致富一方人
面盆、茶壺、水缸、米缸……這些土窯制品,曾是家家戶戶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信陽市商城縣雙椿鋪鎮郭窯村的支柱產業。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燒窯廠漸趨衰落,甚至消失。
隨著“新鄉人”劉巧娟的到來,延續數百年的古窯重燃,通過改進工藝、重新包裝,廢棄的大缸成了生活中的藝術品,連片的陶土生出鄉村振興的精彩“窯變”。
劉巧娟在陶瓷產品創新體驗中心里查看產品(3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被17個電話催來的“新鄉人”
2022年6月,劉巧娟的手機上一個陌生的河南來電連續響了17次。當手機顯示陌生來電時,劉巧娟通常的反應是廣告推銷,不予理會!直到第十七次,劉巧娟也好奇了!
對方是一位河南省派到浙江衢州掛職鍛煉的信陽干部。他得知劉巧娟擅長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等項目的策劃與運營,并在打造陶瓷文化上經驗豐富。多方打聽后,便有了開頭的一幕。
“他詳細向我介紹了信陽的文化、資源、環境等基本情況,并向我發出了到信陽考察的邀請函。”37歲的劉巧娟是衢州人,被這位信陽干部的誠意打動,她踏上了這片紅色的熱土。
“郭窯村有著600多年制陶文化,擁有豐富優質的陶土資源,手工制陶傳統技藝世代相傳,如今卻僅剩幾位70多歲的老師傅。”感懷于老匠人的代代守護,劉巧娟帶領團隊進駐村莊,構思發展思路,用文化和藝術點亮鄉村。
讓農民放下鋤頭玩陶土
郭窯村制陶業起源于明代。隨著時代的發展,郭窯村逐漸沒落,制陶工人大多外出打工。2018年郭窯村被評為河南省傳統村落,2022年郭窯制陶技藝被評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真正實現“窯火不滅”夢想,做好鄉村振興文章,劉巧娟對郭窯村進行科學規劃,按照“投融建運”一體化模式,打造集“研、教、展、吃、住、游、玩”于一體的郭窯小鎮。
走進郭窯村,陶器殘片散落遍地,缸缸罐罐隨處可見,昔日沉寂的小村,成了熱火朝天的建筑工地,空氣中彌漫的塵土味和即將投入使用的龍窯讓村民嗅到了發展的潛力。
“讓傳統民間工藝在傳承和創新中煥發活力,也讓當地人農忙玩鋤頭,農閑玩陶土。”劉巧娟說。
如今,劉巧娟有個新的身份——河南省郭窯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
帶動鄉村旅游的精彩“窯變”
目前,郭窯村已被納入當地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區。“村里的新龍窯已經建成,古窯正在進行提升改造,待投入運營后一條窯的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劉巧娟說,團隊還對周邊村民閑置的住房、院落等資源進行盤活,打造成鄉村精品民宿,讓村民在“不離土、不離鄉、不離業”的前提下增收致富。
“我們在郭窯村原來制陶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繼承與發展,將制作工藝更加精細化,并結合‘信陽小館’打造紅陶餐具,生活日用、工藝陶瓷和個性化定制陶器,不斷開發紅色紀念品、紅軍碗等新產品。”劉巧娟說。
2022年,郭窯紅陶成功入選信陽市文旅文創十大伴手禮名單,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自郭窯小鎮開工以來,累計接待旅客3500人次,間接或直接帶動200余名村民就業。一條“土陶+旅游+鄉村振興”的產業鏈,正在打響郭窯村紅陶品牌,帶動鄉村旅游。
為解決自己千里之外的牽掛,2022年11月份,劉巧娟把正在衢州讀小學的兒子轉學到鎮上。
“我叫劉巧娟,來自信陽郭窯村。”如今,每每介紹自己時,劉巧娟都會如是說。(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桂娟、雙瑞、史林靜)
豫風楚韻是信陽
人間四月芳菲盛,大別山區新茶香。4月3日晚,由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信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大別山再出發·美好生活向未來”主題活動在河南省信陽市舉行,開啟了挖掘和展示大別山“紅色+綠色”文旅資源的新階段。
信陽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是我國南北地理、氣候過渡帶和豫楚文化融合區,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稱。獨特的地理區位,受到北方中原文化、南方楚文化、東南吳越文化的影響,塑造了信陽兼收并蓄的區域文化特征,這形象地被稱為“豫風楚韻”。
豫風楚韻,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信陽一帶活動,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遺存豐富。名相孫叔敖、春申君黃歇、“三年不語”息夫人、史學家司馬光,“子路問津”“亡羊補牢”……耳熟能詳的名人、典故彰顯了信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當今漢姓100個大姓中,有黃、羅等13個姓氏源于信陽或有一支源頭在信陽。唐代“開漳圣王”陳元光、“閩王”王審知把中原文明傳播到福建、臺灣等地,信陽因此被稱為“唐人故里,閩臺祖地”。這里出土了新中國第一套最完整的戰國編鐘,用它演奏的“東方紅”樂曲伴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響徹太空。
紅色基因,大別山革命老區核心區域。“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信陽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土地革命時期,這里是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新四軍抗日的重要戰場;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這里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走出許世友、李德生等69位開國將軍,留下709處重要革命紀念地和革命舊址,有30多萬英雄兒女為新中國的成立獻出了生命,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
綠色發展,宜居宜業生態之城。清明時節,驅車行駛在信陽境內,滿眼郁郁蔥蔥。信陽森林覆蓋率達42.28%,高于全國近20個百分點,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境內有2031種野生動物和2726種高等植物,雞公山是國家級自然風景區和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南灣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新縣、浉河區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新縣、光山縣入選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當地物產豐富,盛產水稻、油茶、板栗、銀杏等,其中信陽毛尖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2022年信陽毛尖品牌價值達75.72億元,連續13年位居全國前三位。
品質生活,開啟老區美好新篇章。過去五年,信陽民生支出累計2222億元,是上個五年的1.7倍。城鎮年均新增就業9萬人以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農村居家養老上門服務“戴畈模式”獲全國改革試點優秀等次。實施“全民閱讀·書香信陽”工程,將身邊風景與城市文化深度鏈接、巧妙互嵌,建成城市書房63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河南省第一方陣。“美好生活看信陽”城市品牌LOGO和信陽城市IP形象正式啟用,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老區蝶變,迎來美好生活新篇章。
責任編輯:劉靈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