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校園話劇十年熱演的背后
摘要:??2017年9月,胡學謙作為華中農大第十三屆研支團成員赴徐本禹支教的起點——貴州為民小學支教。??消息傳來,歐幫鑫的兩任語文老師陳麗、劉剛與歷屆研支團成員商議決定募捐。
從扮演留守學生“宋菊花”到成為支教老師“張福禹”,楊欣雨的“牽掛”落進了現實。
“宋菊花”“張福禹”,是華中農業大學校園話劇《牽掛》中的角色。4年前,楊欣雨是它的第七代大學生演員。
而今,作為華中農大“本禹志愿服務隊”第十八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楊欣雨回到家鄉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建始縣摩峰小學做一名支教老師。
“張福禹”的角色,源自華中農大三位大學生原型——救溺水同伴而犧牲的張瑜、病逝在支教崗位上的西部計劃志愿者趙福兵、赴貴州義務支教兩年的徐本禹。
以2003年在校大學生徐本禹支教為起點,20年來,這3名華農學子的經歷,激勵了一批又一批學弟學妹走入大山深處,投身農村基礎教育。
現實與劇本的契合,時刻發生。在華中農大校園內,《牽掛》這部熱演十年的大型原創公益話劇,亦沉淀為一堂大學校園里的思政大課。
青春的理想主義最讓人感動,本色演出勝過了任何舞臺經驗
2012年11月,戲劇家、國家一級編劇習志淦受邀為華中農大師生普及國粹京劇。在校史館參觀時得知,2003年至2005年,該校1999級經濟學專業學生徐本禹赴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巖村為民小學、大水鄉大石小學義務支教;2005年,華中農大成立“本禹志愿服務隊”,一屆又一屆應屆畢業生中的優秀學子追隨徐本禹的腳步,來到貴州山區定點支教。
習志淦深受感動,他由此創作出劇本《牽掛》,“獻給那些關注中國農村、為改變中國農民命運而無私奉獻的人們”。
2013年春季,劇組面向全校招募演員,準備推出校園話劇。因同學一句“你很質樸”的鼓勵,信息學院2011級本科生陳麗來面試主角之一、農家孩子“向幺妹”這一角色。
從小在縣城長大,陳麗學習、生活順風順水,與“向幺妹”過著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由于難與角色共情,加上并不具備專業的表演技巧,排練中她遲遲進入不了狀態。
習志淦兼任導演。其時,在非藝術類院校的普通高校進行一部大型原創劇的排練,對他來說也是新課題。
演員來自不同的學院、專業,“零基礎”還要兼顧課業。語言、表演、情緒……一切需要從零教起。
2013年暑期,劇組集訓。陳麗常看到學校研支團的身影,“他們結束支教后,聽說我們在排話劇便趕過來,很專注地看劇情,主動做劇務的臟活累活。”排練間隙,她就聽他們講與支教學生相處的故事。漸漸地,陳麗覺得劇本里很多角色變“活”了。
2013年9月,《牽掛》劇組在華中農大115周年校慶的舞臺進行了連續3晚的首次公演,連過道也坐滿了觀眾。看完后,國家一級編劇、湖北省文聯原主席沈虹光說,劇中青春的理想主義最讓人感動,孩子們的本色演出勝過了任何舞臺經驗。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給華中農大“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勉勵廣大青年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這鼓舞了整個劇組。
2014年5月,劇組奉調進京,《牽掛》成為首部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的京外非藝術類高校原創話劇。落幕后,時任國家副主席李源潮與演員握手,問“張福禹”的扮演者、動物醫學專業2010級學生孫瀟是否去支教過,孫瀟答復:“還沒有,但我以后想去。”
這句答復也成為孫瀟跟自己的一個約定。
2014年9月,孫瀟和陳麗不約而同參加了學校第十一屆研支團的面試,并通過選拔。
“無數次的揣摩、排練、演出中,支教情結已融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孫瀟說。2015年7月,他到貴州為民小學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
當地兒童“留守”現象普遍,135名學生中,76名是留守兒童。
為了弄明白孩子們為什么沒時間寫作業,他走了3個多小時山路家訪,眼前是“大娃帶小娃,背著簍子打豬草”。有些孩子家中甚至沒有燈,更沒有書桌。
孫瀟和隊友籌集愛心物資,給學生捐贈圖書和衣物,在教室安裝水箱,添置新桌椅、電腦和投影儀。
有個小名永美的學生,患有腦癱。孫瀟帶永美到畢節市接受治療,并幫助辦理享受醫療優惠政策。支教結束至今,他仍定期為永美線上輔導學習、答疑解惑。
說完“可我舍不得那些學生”這句臺詞,她抽噎不止
與孫瀟一樣,原本屬于角色的使命感,也延續到了陳麗的現實生活中。
綜合測評名列前茅的陳麗放棄了A類保研(普通類,免試直接攻讀研究生) ,“只想抓緊時間先去支教”。
到貴州省畢節市大水鄉本禹希望小學后,她發現《牽掛》中“龔二狗”的現實原型太多了,“由于缺乏關愛,他們不知道如何愛人,更不知道如何愛自己”。有的男孩曠課、喝酒、打架,有的女孩早婚早育。
巨大的落差感、無助感一度包裹著陳麗。一天深夜驚醒,她想到了那個懷揣教師夢的“向幺妹”。
“初二那年,爹得了一場大病,不能起床。我輟學回家,和哥帶著爹四處求醫,從縣到州再到漢口大醫院。可爹還是死了,欠下一大筆債。哥進城打工,讓我也去,好幫他一把。可我舍不得那些學生。”這段獨白,警醒著她不要渾渾噩噩地度過支教時光。
全校的課間操教學被陳麗“包下”。她一遍遍示范、糾正動作,200多名學生能自覺、順利完成課間操了。她維修廣播設備,組織學生成立廣播站。小領操員、小廣播員的臉上揚起了自信的笑容。班上的“調皮搗蛋王”在作文中寫下“要好好學習,將來當特警”的夢想。這些細微的改變,讓陳麗更關注一個個具體的“人”了。
華中農大文法學院輔導員胡學謙至今記得,2013年9月,他還是一名大一新生,和同學搶到了《牽掛》首演的入場券,正是孫瀟和陳麗參演的那一場。看到“張福禹”積勞成疾、最終病倒,不經意間,他與同學相視,兩人都淚流滿面。謝幕之際,校研支團的志愿者來到了臺前,手中的隊旗飄揚,“那一幕一直震撼著我。原來,有這樣一條途徑可以繼續徐本禹學長的支教之路”。
2017年9月,胡學謙作為華中農大第十三屆研支團成員赴徐本禹支教的起點——貴州為民小學支教。
一天清晨,下起細雨。他爬上山路,“孩子們像小點一樣出現在遠方,一步一步在泥濘的路上前行,最后出現在我面前,背著書包,肩上濕透了”。胡學謙覺得自己肩上也沉甸甸的——《牽掛》里“張福禹”“向幺妹”對山區孩子的牽掛,這一刻就在眼前。
支教結束、回歸校園后,胡學謙參與多個愛心團隊的志愿活動,給山區學生寫信。他還籌集資金,資助為民小學部分孩子的上學開銷。
2016年9月,支教結束后的陳麗,再次參與《牽掛》迎新季校內演出。這一次,說完“可我舍不得那些學生”這句臺詞,她抽噎不止。
從置身舞臺,到深入基層一線,陳麗終于明白了《牽掛》的劇外之義,“人與人的人生不盡相同,但我們理應相互關愛。尤其作為農業院校的學子,更要關注中國農民今天的生活狀態”。
2016年11月,研支團服務地之一——貴州畢節本禹希望小學學生歐幫鑫被馬蜂蜇后命懸一線,10萬元的醫療費成為一家人的難題。
消息傳來,歐幫鑫的兩任語文老師陳麗、劉剛與歷屆研支團成員商議決定募捐。校園社團紅杜鵑愛心社、很多學院素不相識的同學也加入進來,一起寫文案、貼海報。短短幾天,大家籌集到來自社會人士和學校師生的損款7.8萬多元。這筆錢很快用于治療,半個月后,歐幫鑫脫險。
支教團面向愛心人士寫下感謝信,“一個人的愛心是有限的,但一個個愛心匯聚起來就足以創造奇跡”。
這與話劇《牽掛》體現的志愿接力精神一致:“我愿做一滴水,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我愿毫無保留地再反射給別人!”
用十年時間,為高校探索以藝術為載體的思政教育提供參考
為了《牽掛》劇組演出工作規范化、高效化,華中農大成立《牽掛》劇社。900多名學子先后加入,從社長、演員,到布景、音響、道具等工作,各司其職。習志淦與初代演員們多次義務輔導數代演員,陪伴他們開展假期集訓。
十年來,《牽掛》先后去往北京、西安、襄陽、恩施、武漢等多地展演70余場,6萬余名觀眾到場觀看。“除貫穿其中的文藝內核外,話劇人物的塑造、演員的表演、舞美的設計都在因時、因勢、因事而變,《牽掛》在傳承創新中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華中農大黨委書記高翅教授表示。
在華中農大校園里,十年來,這部劇則被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必修課”之一。經由《牽掛》播散開來的志愿接力服務精神,也在無形之中浸染著這座校園,給這里的學子打下特殊烙印。
“個人的價值,只有在奉獻他人與服務社會之中才能實現最大化。”這是該校食品科學技術學院2018級學生何郎志入學觀看《牽掛》后的體會。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她報名參加線上輔導醫護人員子女的志愿活動。3個月里,1200多張PPT、100多個教學視頻及音頻、50多張課程反饋表是她對“愿做一滴水,反射愛與光”的生動實踐。
在十代演員的傳承中,《牽掛》體現的助人精神不變,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不變。
依托本禹志愿服務隊,共計十八屆18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赴貴州省畢節市、湖北省恩施州的大山深處開展支教。
學校以傳承農耕文化、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為主題,連續8年組織“耕讀路上”實踐教育活動。“直播助農”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建始縣田間地頭,幫助農產品走出大山;校“張瑜服務隊”來到張瑜的家鄉浙江省象山縣西周鎮,為當地少年兒童播放《牽掛》影像資料,講述張瑜舍己救人的故事。
“更多的學生開始關注和思考農村、農民的命運。”如今在建始縣支教的楊欣雨覺得,《牽掛》的結局是對支教意義寫下的最好注腳——長期勞累的張福禹逝世,受其影響,學生龔二狗、江大雄和宋菊花在華中農大校園重逢了;曾經叛逆逃學的龔二狗也成為本禹志愿服務隊的一員。
留校讀研、工作期間,陳麗兼任《牽掛》話劇指導老師。她看到,主演們紛紛報名了暑期支教活動;閑暇時,學生們談論的話題“吃喝玩樂”少了,“志愿服務”多了。
觀看首演的胡學謙,如今擔任輔導員。提到學生,他很驕傲:“不少學生加入了《牽掛》劇社,有的做演員,有的參與幕后工作。”社會學2021級學生萬歡正在劇社排演新話劇,“希望帶來更多像《牽掛》這樣的演出”。
“凝心聚力,潤心化人。”在高翅書記看來,話劇《牽掛》用十年時間,為高校探索以藝術為載體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個參考。
以《牽掛》為“序章”,眼下,華中農大以“畢業季、迎新季、獅山歡樂節、獅山讀書節、獅山藝術節”為重點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正同學科、教學、思政、管理等深度融合,不斷探索“更自在、更人文、更開放”的校園生態。
楊歆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朱娟娟
責任編輯: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