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導演李宗熹:講好人間真情,便可描繪兩岸情緣
摘要:談及這段戲,李宗熹坦言劇本完成后恰逢過年,自己總覺得這部戲少了點什么,“我沒有辦法改變1949年的歷史,但我可以改變李金標印象中的1949年,可以讓李金標在記憶中的1949年回家。”“我做戲往往是從小的地方切入,但通過小的東西能看到歷史的大變遷。
中新社北京3月26日電 題:臺灣導演李宗熹:講好人間真情,便可描繪兩岸情緣
中新社記者 應 妮
臺灣知名戲劇導演李宗熹素以“溫情傳遞感動和幸福”著稱,他的最新作品《尋味》正在北京進行首輪演出。
《尋味》故事從1949年開始,24歲的李金標隨國民黨第177師北平團來到臺灣。直至1992年夏末,67歲的他才帶著兒子兒媳以及長孫李明維回到幼時生活的北京胡同。這是一次特殊的歸家。時空上的分離如同豁裂的傷口,疼痛伴隨了許多人一輩子。兩岸母子、兄妹、朋友的深情在歷史中產生碰撞,但血濃于水,兩岸本親,最終,愛讓一切誤會和沖突冰釋,人物得以回歸本真。
“我的爺爺就叫李金標。我算是李明維,劇中的第三代。”導演李宗熹表示,這部劇講述的就是他生命的故事,與其說自己是創作者,不如說是一個記錄者,“特別想去記錄這七十多年兩岸間的情感和變化。無論是煮一碗面,還是摘一顆柿子,無論是鴻雁傳書抑或一通電話,透過生活中最真實的細枝末節,想要傳達給兩岸觀眾的東西正是濃濃的真情與掛礙。”
劇中,晚年的李金標因老年癡呆,站在天橋上的他誤以為身在1949年駛向臺灣的輪船上,急得想要跳到海里游回家。而在旁邊眾人的勸阻和“幫助”下,幫他拉舵調轉了輪船的駛向。這一幕戲,可謂全劇華彩,導演專門設計了李金標向觀眾致意再見的打招呼動作,每每到這里,劇場中的不少觀眾也會眼含熱淚情不自禁向舞臺招手。
談及這段戲,李宗熹坦言劇本完成后恰逢過年,自己總覺得這部戲少了點什么,“我沒有辦法改變1949年的歷史,但我可以改變李金標印象中的1949年,可以讓李金標在記憶中的1949年回家。”當寫完這句話,李宗熹就明白要寫這樣一段“天橋”的戲。
這部戲由兩岸藝術家一起合作,李宗熹說,“大家撞擊出了火花。臺灣、北京的味道揉在了一起,很有點意思。”
中國臺灣影視男演員李志希是京劇世家,父親李環春在北京出生。他稱自己“根在北京”,“當年很多人漂流到臺灣,后來又有了后代。我一直想著要回來,這是我的情懷,我要為我的祖國、我的家鄉做貢獻。這部舞臺劇可以吸引大家對這個群體的關注,我很希望這部作品能夠巡回公演。我常常告訴我的孩子,你的家在北京。”
無論演員還是導演,一致認為這部戲“太復雜了”。雙旋轉舞臺的設計用來勾勒不同場景,在換場景時樓上樓下、內環外環全都轉起來,演員必須在黑暗中找準下一幕聚光燈亮起的位置。李志希直言為了防止穿幫,自己在舞臺上既要演又要避。同時所有演員都要從年輕演到老,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我們常常說,戲劇就是千萬的折磨換取片刻的迷人,這些折磨都是我們應該要去承擔的。”導演如是說。
《尋味》被視為《漂洋過海來看你》的姊妹篇,兩部戲都是講述兩岸的情感故事。“1949年奶奶從上海到了臺灣,直到1989年我爸陪著奶奶回到上海,奶奶和她姐姐見面的那一幕,是我父親永遠難以忘記的畫面”,這成了《漂洋過海來看你》的靈感來源。在李宗熹心目中,后者從風格上來說更偏情感,而《尋味》更像史詩。“我做戲往往是從小的地方切入,但通過小的東西能看到歷史的大變遷。一開始北京人去了臺灣,后來臺灣人又來到北京。”
作為一個來北京的臺灣人,李宗熹坦言早就沒有異鄉感覺。在他看來,講好人間真情,便可描繪兩岸情緣。因流離、永別、鄉愁、思念而沉淀在心中的刻骨記憶,尤其是念念不忘老家的一段回憶、一口味道,就是兒時三餐生活中與父母的一杯粗茶、一鍋淡飯、一碗熱湯。這,或許就是“尋味”的要義。(完)
責任編輯: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