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論場丨沒有底線的流量就是流毒——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③
摘要:自媒體不是非法營利的工具,自媒體營利可以來源于平臺支持,可以來源于觀眾打賞,也可以來源于廣告,只要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可一旦失去了底線和敬畏,信奉流量至上者也終將被流量反噬,吞下違規營利的苦果。
□于晴
在直播間找幾個演員扮演有矛盾的婆媳、醫生,再上演一出婆婆偷藥,與媳婦廝打成一團,主播與醫生調停順帶賣藥的鬧劇,這樣離奇的劇情讓不少老人深陷其中。在五花八門的自媒體賬號中,就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裝出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幫助解決糾紛,無一例外都能在“調解”中發現某種包治百病的藥品并賣給觀看直播的老人,而這些產品其實都是壓片糖果等普通食品。舉著探訪、追蹤、幫扶、救助的“正義”大旗,背后玩著坑蒙拐騙的套路賺昧心錢,這樣違規營利的行為無疑是在法律紅線和社會公德底線上反復“蹦迪”。
如今,自媒體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流量蘊含巨大商機。然而,隨著各類自媒體野蠻生長,種種亂象也隨之而來。有的“蹭”社會事件熱度尋找帶貨“商機”;有的捏造事實,用謠言拿捏公眾情緒,販賣焦慮狠戳人性弱點;有的靠獵奇、賣慘、惡搞、軟色情博眼球……更有甚者,對公共政策、災難事故進行歪曲解讀,發布爭議性、誤導性言論煽動對立,撕裂社會共識,制造有害信息。一些平臺甚至明目張膽售賣“水軍”,在“3·15”晚會的曝光中,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技術手段,使用一臺機器同時操控上千部手機發布惡意抹黑評論。這些不良現象違背公序良俗,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成為危害網絡生態的“重污染源”。
“獲取關注—粉絲上漲—收割流量—變現獲利”,這是自媒體經營的商業邏輯。在巨大運營投入和“壓力山大”的業績要求下,一些自媒體為賺快錢,不惜鋌而走險。由此而言,根治自媒體亂象要從斬斷利益鏈入手,還行業生態一片清朗。2023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計劃中提到,將指導網站平臺運用經濟手段,采取清空粉絲數量,暫停或關閉直播、用戶打賞、知識付費、收益提現權限,下架商品鏈接,取消廣告收益、流量分成等措施,遏制自媒體違規營利。
自媒體不是非法營利的工具,自媒體營利可以來源于平臺支持,可以來源于觀眾打賞,也可以來源于廣告,只要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可一旦失去了底線和敬畏,信奉流量至上者也終將被流量反噬,吞下違規營利的苦果。
責任編輯:張建福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