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羽毛球“娘子軍”
摘要:也正是在這樣一股女性力量的推動下,總建筑面積近6萬平方米的貴州亞獅龍產業園逐步發展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集毛片加工、羽毛球生產和羽毛球文化展示為一體的羽毛球產業園之一。
新華社貴陽3月8日電(記者 羅 羽)彎拱、風洞監測、重量監測、飛行、落點、入庫、出貨……走進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的貴州亞獅龍產業園,乍看一棟棟生產廠房上貼著的不同的專業名詞,還以為是闖入了某種飛行器的制造園地,但其實,這只是一只羽毛球所需的部分生產工序。
“羽毛球的生產工序共有38道,每一道都需要嚴格把控才能確保產品質量。”園區企業——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胡兵告訴記者,生產這些羽毛球的主力軍,是一支主要由當地苗侗婦女組成的“娘子軍”。
錦屏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現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全縣人口近24萬,其中侗、苗等少數民族人口占比近90%。2017年,錦屏通過招商引資把羽毛球制造商貴州亞獅龍引進落地后,該企業成為助推當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我們公司從開始的羽毛球年生產量五六十萬打,成長至去年的羽毛球年生產量330萬打、銷售額2.3億元,女性貢獻了絕對力量。”胡兵表示,公司員工從最初的5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500多人,女性員工占了逾九成。
穿行在園區廠房各個生產車間內,到處都是身著紅藍工裝的女性面孔以及她們的忙碌身影。在分選彎拱車間,42歲的向木代正在配合機器對制作羽毛球的羽毛片彎度和拱度進行圖形分析和數據處理。
一年前,從廣東打工回家后,考慮到要照顧尚在年幼的孩子和已經年邁的公婆,向木代決定留在家中不再外出。“能夠下決心留下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可以在貴州亞獅龍上班。”她說,照看家人的同時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每月到手3000多元,雖然比外面打工收入低一些,但這在以前絕對是不敢想的事。
同向木代一樣,鉤線車間47歲的苗族大姐陸永珍,早在10多年前就因為家人原因,與愛人一起選擇了留在家中。“當時我婆婆生病,為了照顧她,我跟愛人放棄了打工。”她說,留在家中的二人沒有其他掙錢門道,只能繼續種田和打零工。
2017年,貴州亞獅龍在錦屏落地生產后,陸永珍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進入這家企業。工作多年的她,如今憑借熟練的技術,每月工資已增長到4000多元,成為家中的“頂梁柱”。盡管愛人也成長為當地的“種糧能手”,但在工作之余,陸永珍依然會放棄休息而“伸出援手”。
每天照顧家人、每周上班掙錢、閑時還要種田,在胡兵看來,公司的這些留守婦女就像“女超人”一樣,在當好羽毛球生產主力軍的同時,還維持著全家的“運轉”,非常不容易,也非常偉大。
也正是在這樣一股女性力量的推動下,總建筑面積近6萬平方米的貴州亞獅龍產業園逐步發展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集毛片加工、羽毛球生產和羽毛球文化展示為一體的羽毛球產業園之一。
“洗毛、曬毛、分級、插球……還有很多工序看起來簡單,實際卻像照看孩子一樣,需要耐心、細心、專心,工作時必須全身心投入。”成品全檢車間內40歲的龍竹香就住在園區附近,為照看兒子而留在家中的她,自2017年進入貴州亞獅龍以來,已經成長為公司的優秀員工。
“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是羽毛球,現在我用眼睛就能看出羽毛球的好壞。”龍竹香說,通過羽毛球制作,她不僅學會很多生產技能,也漸漸悟出了如何調整人生姿態。
“人生就是要努力奮斗,不斷學習,用心學習。”她說,以前外出務工,四處奔波,干的工作經常變化,沒有靜下心來學習技術。現在工作穩定了,就要腳踏實地把工作做到精,為家庭和公司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
責任編輯: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