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沐與《五經四書疏略》
朱仁天
在駐馬店古代文化史上,留下著作種類最多的人物,當非上蔡人張沐莫屬。
張沐(1621年~1702年),字仲誠,號起庵,上蔡縣伏羲廟(今屬塔橋鎮)人,清初理學家、教育家。張沐出生于一個詩書之家,幼承庭訓,受到嚴格的儒學教育,再加上聰穎好學,家人對其期許甚高。但逢明末亂世,生活動蕩不安,進取之路亦頗艱難。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張沐方以拔貢生入國子監讀書。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人、十五年(1658年)連捷進士,隨后入工部觀政。康熙元年(1662年),官授直隸內黃縣(今安陽市內黃縣)知縣。任上,均田賦,重農桑,敦教化。每月朔望,集諸生講學于明倫堂,勉以圣賢之道。又創繁陽書院,講學其中,“邑中及鄰境請業者恒數百人”??滴醵辏?663年),與夏峰北學宗師孫奇逢書信往來,結下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而后,又結識孫奇逢的弟子耿介等人,并一起成為夏峰學派的中堅??滴跷迥辏?666年),張沐邀請孫奇逢到內黃講學,二人日夜論道不輟。孫奇逢有詩云:“內黃挺挺迥非塵,自命姚江之后身。謂我心癡癡勝我,相看莫逆更何人?”把張沐視為難得的知己。同年,張沐與孫奇逢的弟子、“理學名臣”湯斌結交,并一起協助孫奇逢編撰《理學宗傳》,后在內黃將之刊刻成書。
康熙六年(1667年),張沐坐事免官。仕途遇挫,張沐并未難過,反以著書講學為樂。此后12年間,他講學于汝寧天中書院、密縣超化寨、登封嵩陽書院及禹州等地,并曾遠赴關中講學,與志同道合的孫奇逢、毛奇齡、李颙、耿介、趙御眾、錢佳選、崔蔚林等舊雨新知交游論學。在家鄉上蔡,他創建敦臨堂,培育遠近學子。后又在此堂設置刻書坊,專門刊刻自己的著作,使之廣為流布。古時刻書不易,張沐能留下大量著作,與其設坊刻書有密切關系,他的著作大多為敦臨堂家刻本。對于張沐的學問追求,孫奇逢致信云:“強仕之年即賦歸來,專力于學問。夫學無止境,公與之俱進?!北硎緲O大贊賞。
康熙十八年(1679年),經熊賜履、魏象樞等人先后舉薦,張沐被補授四川資縣(今資中縣)知縣??滴跏拍辏?680年)到任之初,三藩之亂尚未平定,張沐招撫流民,為前線保障供給。惡劣的環境下,“供億軍興之暇,猶進諸生,諄諄誨導不倦”,仍不忘講學布道。一年之后,戰事平息,張沐便以老病為由辭官返鄉,從此再未出仕。
張沐一生,兩度為官知縣,前后不過六載,更多的時間是在學問中度過。再次離開官場,他依舊講學授徒、交游論道、著書刻書??滴醵辏?683年),應汝寧知府熊仲龍所請,張沐主講于天中書院,汝南學風為之大振。隨著聲望日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撫閻興邦禮聘張沐主講省會開封的大梁書院??滴跞辏?691年),顏李學派創始人顏元慕名來訪,論辯砥礪,相處一月??滴跞辏?694年)春,應上蔡知縣楊廷望相邀,回上蔡縣塾主掌院務。同年夏,河南巡撫顧汧重建游梁書院,“進諸大夫而咨訪之,群推上蔡張仲誠先生河洛真儒也,乃敦請而委重焉”。次年春,張沐到開封主持這所當時河南最好的書院。在長期的講學生涯中,張沐培養出眾多門生高徒,如黃本訥、楊得秀、李經世、劉玉威、王章、閻良弼、馬昌、鄧九齡、史贊明、劉承業、黃之錫等人,形成了出于王陽明而兼取程朱,并以其號命名的“起庵學派”(詳見徐世昌《清儒學案》卷三十)。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張沐歸鄉養老。雖年至耄耋,仍研讀《易經》,還在自家開辟的白龜圃中,接受四方學者的求教,可謂治學終生、誨人不倦,被學者尊稱為“上蔡夫子”??滴跛氖荒辏?702年),張沐卒于上蔡家中,終年八十二歲。
張沐一生勤于撰著,留下的著作遍及經、史、子、集四部,有23種之多。其中,屬于經部的有:《五經四書疏略》9種144卷(包括《周易疏略》4卷、《書經疏略》6卷、《詩經疏略》8卷、《禮記疏略》47卷、《春秋疏略》50卷、《大學疏略》1卷、《中庸疏略》1卷、《論語疏略》20卷、《孟子疏略》7卷),《孝經疏略》1卷;屬于史部的有:《河南通志》50卷,《開封府志》40卷,《上蔡縣志》15卷,《張氏家譜》1卷;屬于子部的有:《道一錄》5卷,《圖書秘典一隅解》1卷,《學道六書》6卷,《為學次第書》6卷,《溯流史學鈔》20卷,《六諭敷言通俗》6卷,《通俗女兒經》1卷;屬于集部的有:《前川樓文集》2卷,《前川樓詩集》1卷。
張沐以理學家名世,他的理學思想主要體現在經部、子部著作中。因此,這里單獨選擇其代表性著作《五經四書疏略》略加陳說。從上文可以看出,《五經四書疏略》其實不是一本書,而是9種書的合稱,是對“五經”“四書”9種儒家核心經典的闡釋。宋明理學延續漢代經學治世的學術傳統,并將“四書”地位抬升,在明清時期一起成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并作為科舉考試的指定教科書。對這些經典,無須質疑,只可解說。所謂“疏”,原是相對于“注”而言,是對經典注文的注釋,后來也直接用于對經典原文的注釋。張沐的《五經四書疏略》將前人的解經之語融于自己的注釋之中,可謂二者兼有。
早在任內黃縣令時,張沐就有意重注儒學經典,后來講學各地,見聞愈廣,思考益深,日積月累,書亦漸成。如《周易疏略》自序曰:“沐不敏學之者八年于茲,庶幾尊信孔子,乃始有舒厥心,集其說成稿,然日必有改,要求符節于孔子之意不爽毫末而猶未得也。敬俟高明參商,有得則更注,非敢曰遂已也?!笨梢钥闯鰪堛宓淖⒔庖庠谧非蟆胺澯诳鬃又獠凰聊保m研習八年并“集其說成稿,日必有改”,但仍覺未達目標,如有“高明參商,有得則更注”,體現出張沐對學問的高遠追求與謙虛好學、學無止境的學術品格。這種品格與追求也同樣體現在其他各部《疏略》中。
就各部《疏略》的編寫體例而言,在各書正文中,每篇先以句或段的形式列出經典原文,用單行大字書于右,然后把自己的注釋以雙行小字低一格書于左。就各部《疏略》的內容特點而言,《詩經疏略》以《詩序》為宗,在吸收眾家之說的同時,側重于對《詩經》義理的發揮;《春秋疏略》中提出了《左傳》為孔子所作的新觀點;《書經疏略》多據蔡沈《書集傳》說而間出己見;《周易疏略》本孔子《十翼》之義,多采先儒舊注;《禮記疏略》刊刻時,因年已八十,所以有他的兒子、門生等人參與編訂,成于眾手;《四書疏略》有意補朱子未盡之義。但是,乾隆時期官修的《四庫全書總目》對各《疏略》評價并不高,甚至屢有批評。比如針對張沐《春秋疏略》中“孔子取魯史尊之為《經》,而以不可為《經》者挨年順月附錄《經》左,命之曰《左傳》”的說法,《總目》提要說:“異哉斯言!自有經籍以來,未之聞也?!本科湓颍r期盛行考據學,而張沐《五經四書疏略》沿襲的是理學家以義理解經的路數,本意是想回歸經典原旨,卻不免流于主觀臆斷。
總體來說,張沐一生探求、傳授、弘揚儒學,著述豐贍,種類齊全,內容廣博,對清代中州理學的傳承與發展貢獻甚巨?!段墨I征存錄》贊其一生“雖無高爵重位,隱然為中州儒宗”。經學家毛奇齡稱:“(中州)理學推孫征君、張仲誠二人,大河南北從若影附?!币惨虼耍c孫奇逢、耿介、湯斌等人并稱“中州八先生”,亦與梅文鼎、李颙并稱“海內三隱”。他的代表性理學著作《五經四書疏略》,從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所寫的《周易疏略》,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成書的《禮記疏略》,前后歷經30年之久。這是清代天中先賢思想與智慧的結晶。《五經四書疏略》敦臨堂原刻本,今清華大學圖書館、天津圖書館等單位仍有收藏。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