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蔡州柴譚樓
趙新春
說起歷史名樓,很多人知道有黃鶴樓、岳陽樓,而對明人何喬新《十樓懷古》其九的蔡州柴潭樓卻知之甚少。蔡州柴潭樓居于汝南城南的柴潭,與大多數由文人詩賦而出名的天下名樓不同,柴潭樓則是因為一場慘烈的戰爭而名揚天下的。清代以西平縣籍參加科舉的康熙己酉科舉人、嘉興人譚瑄有《柴潭》詩,說的就是這件事:“憶昔柴潭上,紛紛事戰攻。雕戈橫水次,強弩伏樓中。波盡蛟龍去,兵殘壁壘空。南軍真失計,奚必羨奇功?”
宋紹定六年(1233年),也就是金天興二年,蒙古窩闊臺汗五年的陰歷六月廿五,從被蒙古軍包圍下的汴梁逃到歸德府(今河南商丘)的金哀宗,一路逃亡,來到蔡州,欲借蔡州的堅城厚壁和懸瓠城天然地勢茍延殘喘。
蔡州城南的柴潭是修建懸瓠城和蔡州城時取土留下的一道深塹,又名東澤,東臨汝水,西聯蔡州西湖,水質清澈,環境清幽,是唐宋蔡州一處著名的景致。唐代劉希夷《秋日題汝陽柴潭壁》稱其“回流清見底,金沙覆銀礫”。宋人劉敞《公是集》卷二十八有《自西橋至紫溫載酒作樂即事呈府公四首》《明一統志》認為寫的也是柴潭,稱柴潭“澹煙蒼翠籠高樹,密竹交加隱曲堤”。政和七年,宋人程俱蔡州《臨芳觀賦》亦有“掲臨芳之高顏,聊托物兮優游;面柴潭之滈衍,被璀錯兮華洲”之句。
柴潭東邊是環蔡州城南下汝河,潭水高出河面五六尺。據說水藏神龍,是唐宋蔡州祈雨的地方,到清代柴潭龍隱依然是汝寧府城的一處勝跡。為祈請神靈佑護,金哀宗到達蔡州,即封柴潭為“護國靈應潭”。王鶚《汝南遺事》記載,此時的柴潭“水深長數丈”,天興二年十月初七“宋人分攻南面決之,潭幾涸。一日云霧障潭”,潭水又暴漲丈余。為此,天興三年正月初二,金哀宗再次派宰相張天綱祭潭,賜柴潭神“護國靈應王”。到了明清,由于水位下降,柴潭已經逢旱則涸,不復唐宋景致,但依然是府縣祈雨的重要地方。明代汝南舉人強晟在他的《汝南詩話》里對祈雨過程有詳細記錄。說每年歲旱,汝南郡守便要征集一百頭牛,趕到柴潭,攪渾潭水,然后派人在旁邊點牛的數量。如果多一頭,便是潭里的神龍,這時候一定會下雨。不過,強晟多次參與后也說自己沒見應驗過,并引用了汝南永樂丁酉科舉人楊學的詩,說及柴潭和神龍:“積水無源勢易消,可曾涓滴潤枯焦。神龍況是通靈物,好做禎祥莫做妖。”
金哀宗到達蔡州以后,對柴潭周圍進行了加固,高伏強弩,堤藏勁兵,依托水勢,將其打造成蔡州城外一道易守難攻的戰略屏障。作為工事制高點的柴潭樓就是劉敞筆下“水調向終人欲醉,夕陽稍近戍樓西”中的戍樓,很早就是一處軍事設施。金人通過改造,內伏強弓巨弩,成為柴潭防線的支撐。
天興二年九月,攻陷汴梁的蒙古軍一路南下,包圍蔡州。由于金人利用蔡州地勢負隅頑抗,戰事并不順利。這時,南宋成了決定戰局走向的重要砝碼,成為金蒙雙方拉攏的對象。金人拿唇亡齒寒勸說,蒙古以南北分割利誘,最終難忘靖康滅國之恥的宋人決定與蒙古合作。十一月,派襄陽太尉江海、棗陽太尉孟珙等率軍兩萬人,運米30萬石,聯蒙滅金。到達蔡州后,兩軍分工協作,宋攻城東、城南,蒙古攻城北、城西。很快,孟珙所率宋軍進逼柴潭,在對岸扎營對峙。
柴潭樓居高臨下,給宋軍構成巨大威脅。十二月初七為拿下這一制高點,孟珙針對士兵對柴潭神龍的恐懼,做了一番戰前動員,告訴宋軍:“柴潭樓并非天造地設,樓內埋伏的弓箭手只能射遠,不能射近,他們只不過是憑借柴潭水罷了。”號召宋軍鑿潭放水,將恃水為固的柴潭防線的水放到汝河里去,然后用葦草鋪地,奪取柴潭樓。經過激烈戰斗,宋軍俘虜金軍將士537人,成功拿下這一制高點,進逼蔡州城池。而蒙古也掘開城西練水(即今練江河。1958年宿鴨湖修建,河水注入湖中),水淹蔡州。至此蔡州城西、南二面分別直面宋人和蒙古人的進攻,不能彼此照應。雖然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發生了王鶚《汝南遺事》記錄的一日柴潭突然暴漲丈余的靈異事件,但金國此時已是危在旦夕。
正月初九,宋軍率先攻城,第二天一早攻入蔡州城,放蒙古人入城。金哀宗上吊自殺,繼任者完顏承麟死在亂軍之中,金國徹底滅亡。經歷此戰,柴潭水勢大減,柴潭樓也不復存在。
承繼柴潭祈雨傳統,明萬歷三十一年,汝陽知縣王萬祚在柴潭東南建龍王廟,順治七年重建,人們在此焚香祭祀,祈請風調雨順。明代南京兵部尚書、汝南人傅振商《柴潭龍祠禱雨》有“碧潭瀲滟影沈沈”“露擁林隈古廟陰”之句。嘉慶年間汝陽知縣王元梅《柴潭靈雨》亦稱“東澤崇封數尺臺,祈求甘澍碧潭開”,說的都是柴潭龍王廟和柴潭祈雨。柴譚龍隱為汝南舊志的十景之一。明末清初汝南文人羊璘寫有汝南十景詩,其《柴潭龍隱》稱柴譚樓和柴潭“高樓接漢起飛檐,此日惟余百尺潭”。
成化年間,何喬新任河南按察使,巡視汝南,尋幽柴潭。此時,柴潭樓已蕩然無存,追憶往昔,感嘆宋蒙蔡州滅金之戰的慘烈,何喬新揮筆寫下了《柴潭樓》詩:金源立國雄且武,蹴宋殲遼跨中土。豈知中葉漸陵夷,虓闞憑陵有蒙古。燕京南遷到汴京,花帽不守杏花營。黃河已失合達死,猶欲假息懸瓠城。懸瓠頟頟近荊楚,京湖亦有復仇舉。長圍已合效魚麗,癡心尚恃柴潭固。柴潭樓下碧漪漪,上有伏弩下潛螭。一朝決之入汝水,螭亡潭涸竟奚為。幽蘭軒中苦復苦,分取遺骸藏宋圄。當年忠烈冠華夷,惟有忠臣忽斜虎。
關于柴潭的位置,清初汝南人李根茂在《初春與友登南海大士閣》中明確指出,此地即“孟珙決柴潭處”。明崇莊王在此祈雨靈應,建觀音閣,也就是今天復建的汝南南海禪寺。只是經過歷史變遷和城市發展,如今的柴潭已被改造成汝南南海禪寺附近新的水系,不復當年的樣子。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