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觀豫 | 綠水青山入畫來——河南省南太行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紀實
摘要:生態修復項目成為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實現了生態修復和鄉村振興的“共贏”。南太行探索統籌推進國土開發、保護與治理的新模式,建設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先行示范區,成效顯著。
□劉天智 劉鵬飛
走進河南南太行山區,昔日的露天采坑和堆放廢礦渣石的荒坡已經不見了,礦坑回填、危巖清除、山體復綠、土地平整如初……3年多來,通過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穩步實施,這里再現綠水青山的壯美畫卷。
整治礦山地質環境250處、治理河道長度263千米、新增林地面積4356公頃、恢復新增草地1053公頃、新增高標準農田1944公頃……自項目實施以來,河南省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陳治勝表示,遵循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我們區分輕重緩急,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組織開展了南太行生態保護修復國家重大工程,通過對自然生態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順利實現了項目績效目標,顯著改善了黃河中游左岸河南段生態環境,鞏固了太行山生態屏障,確保了“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高位謀劃規劃引領
南太行地區是華北平原乃至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南水北調中線干渠穿境而過,區內集中分布各類國家級保護區19處。但是,該區域也是河南省生態環境遭破壞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這里是國家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工業原材料基地,開發強度大、污染較嚴重,山體裸露、森林稀疏、農田污染、濕地萎縮等現實問題十分突出。
為大山“療傷”,迫在眉睫。河南省委、省政府堅決扛穩政治責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于2018年10月積極向國家申報南太行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并成功入圍國家第三批試點工程。
工程涵蓋新鄉、鶴壁、安陽、焦作、濟源等5市25個縣(市、區),實施礦山環境治理、水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系統保護、土地整治與污染治理、科技創新五大類53項工程249個子項目。
為統籌推進項目實施,河南成立了由常務副省長任組長,自然資源、財政、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利、林業等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領導小組。同時,項目涉及的5市均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自然資源、財政、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市直部門及相關縣(市、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形成了“上下聯動、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的工作機制,確保項目加速推進。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河南堅持規劃引領,積極和國家相關規劃對接,探索編制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規劃,以維護生態安全、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核心,有序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科學編制《河南省南太行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方案》,形成“一山、一渠、兩流域”(“一山”指太行山水土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一渠”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生態廊道保護,“兩流域”指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區及海河流域水生態修復區)工程實施總體布局,系統推進南太行地區生態治理和修復。5地市結合當地實際出臺相關規劃和政策,將生態保護修復重點任務、重大工程、投資保障等內容納入法制化、常態化和規范化軌道,為保護和筑牢南太行生態安全屏障提供了政策遵循,有力保障了項目正常開展。
治理后的大沙河
保障項目實施,河南積極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另一方面加大省級層面統籌力度,統籌自然資源、生態環保等相關資金,設立省級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專項資金。與此同時,各地強化資金整合,加大財政統籌力度,整合相關資金,形成集聚效應,著力保障項目實施。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南太行地區長期的礦產資源開發在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山體破壞、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占用、土壤和地表植被破壞等諸多問題。為此,河南充分考慮南太行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和土地開發適宜性,遵循“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耕則耕、宜園則園、宜濕則濕”,以及“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原則,科學確定保育保護、自然恢復、輔助再生和生態重建等生態修復措施,合理選擇林草地、耕地、濕地、建設用地、礦山公園等生態修復模式,最大程度恢復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實現生態受損礦山的最優化治理、恢復與利用。
昔日廢礦坑,今日打卡地。行走在鶴壁黑山玄武巖地質公園,一側的淇河就像一幅優美的畫卷,一只只水鳥在水面上緩緩掠過,曾經開山采石留下的礦坑,修復蓄水后變成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原本破碎的山體種上了樹木、草皮,綠意盎然,還有環山腰修建的休閑步道、頗具鶴壁特色的觀景臺……這里已成為市民日常休閑的打卡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鶴壁市將礦山地質環境、淇河生態修復、低效林改造、土地綜合整治一體化修復治理,使礦山地質環境與周邊淇河國家濕地公園相融合,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良好局面。
焦作的大沙河曾是古運河主要組成部分,后來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成了當地群眾搖頭興嘆的“臭水溝”。為徹底“改造”大沙河,焦作市統籌考慮防洪治理、岸線整治、生態綠化等因素,努力將大沙河建成城市轉型的新引擎、展示形象的會客廳。修復后的大沙河,河清水暢,岸綠景美,水質由過去的劣五類轉變為目前的三類水,河道內天鵝、白鷺、赤麻鴨等鳥類共40余種。
濟源位于太行山南麓、黃河北岸,區域內山體眾多、溝壑密布,山地多以風化砂巖碎礫和石灰巖為主,造林難度大。項目實施中,該市依據地區特點開展項目修復規劃設計,采取就地取材、圍石筑臺等方式開展綠化造林,通過造林,林木保存率達90%以上,探索出了困難地造林新模式。
濟源示范區下冶煤鋁土開采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
修山、治污、護林、整地、擴濕、增綠,一個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成功實施,讓曾經的采礦廢棄地變身生態公園,裸露的山體披上新綠,污濁斷流的水系煥發新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多元融合,助力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提升,也悄然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幸福感、資源安全感和環境獲得感。
創新探索示范引領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河南省市縣三級通過不斷探索,采取有效舉措和特色做法加快項目實施,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五一個”經驗模式:
建立一套三級領導體系。省、市、縣三級均成立了以政府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形成了政府領導、部門主管、地方實施、專業指導、第三方監管的組織領導體系,為南太行工程的高質量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
完善一套項目管理制度。省級層面探索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模式,明確河南省自然資源監測和國土整治院為項目的省級日常監管單位,實施了“專業事專業干”制度;各地市也聘請了專業隊伍對轄區內的項目提供全程技術服務,對項目進行全方面監管;啟動了第三方評估工作,開發了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管理系統,實現了生態修復項目“一張圖”管理,全要素動態監測監管,實現了項目全壽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制定一套地方技術標準。河南相繼制定了《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技術規范》《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調查技術規范》《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監理規范》《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施工技術規范》等系列規范標準,建立了統一評審驗收標準及考核量化指標,為項目規范化、標準化、精準化管理提供了依據。
創新一套項目推進機制。將南太行工程列入河南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臺帳和年度考核目標,每月督報進度。將項目推進納入全省"三山整治”攻堅行動,強力推進項目實施。南太行工程5市(示范區)均成立了領導小組工作專班,建立周調度、月安排、季檢查、聯合督導、定期通報、現場觀摩、"四級”責任體系等制度,實現了項目的高效高質推進和科學化管理,確保了南太行工程的按期高質量完成。
探索一套示范引領模式。建立項目觀摩制度,選擇項目管理規范、效果好、進度快的地市,不定期召開現場觀摩會,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推進試點工程實施。他們把南太行工程與露天礦山整治、國土綠化、四水同治、污染防治、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結合,探索全域生態發展模式,統籌推進國土開發、保護與治理的新模式,實現一體化推進和全社會參與,助力當地人民群眾增收致富,開創打造美麗中國"河南樣板”生態治理新局面。
與此同時,為加強后期管護,發揮長期效益,河南初步形成了“誰主管、誰負責”模式,形成各行業部門、各級黨委政府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工作格局,發揮好生態修復工程的長期效益。在管護期內,由施工單位負責,按照承包合同和設計方案的要求進行后期管護。管護期滿后移交至項目所在地縣區人民政府歸口管理。同時,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河(田、山、林)長制,壓實了各級政府和各管理部門責任,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監管體系,實現了全方位、全覆蓋、無縫隙監管,確保修復成果發揮長期效益。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焦作城區段生態修復工程
“我們將進一步做好生態修復項目的監管工作,提高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山清水秀、林茂糧豐的美麗新河南貢獻智慧和力量。”河南省自然資源監測和國土整治院院長閆紅山表示。
多方共贏效益顯著
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的成功實施極大修復了受損的生態系統,切實提升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效保護了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明顯提升了區域生態產品價值,持續鞏固了太行山生態屏障,有力保障了華北平原、京津冀周邊的生態安全、飲水安全、糧食安全,確保了“一渠清水永續北送”,助推了大氣污染防治、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極大地提升了當地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生態效益顯著。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有效保護森林資源,提高林種結構合理性,豐富林地景觀類型,更好發揮森林吸塵、固土、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維持生物多樣性作用;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改善礦區地貌景觀,減輕對土地及地下水資源壓迫,改善礦區及周邊生產生活環境,改善地表植被結構,降低地表徑流沖刷,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有效提高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抑制揚塵,降低京津冀霧霾程度;打造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全面提升自然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極大豐富區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保障生態廊道的完整性和連通性,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保護體系和生存環境,使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下降得到遏制,建立林業災害防御體系,防治外來物種入侵,保障區域內生物安全。
社會效益突出。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促進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提高區域基本農田比例,增加可利用土地,為林地、耕地占補平衡和城市發展用地提供后備資源;降低地質災害風險,減少了水土流失,增強了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能力,有益于礦區及周邊地區社會安定,減輕了礦區地質環境惡化對當地人民生命財產的危害;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水資源的正常運送提供了條件,有效改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受水區水源條件,解決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飲水安全問題。
經濟效益凸顯。通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礦山環境修復工程、流域水環境保護與整治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土地整治與土壤改良工程的實施,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探索“生態修復+旅游”“生態修復+鄉村振興”模式,通過適度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種養業,為當地農民致富創造新的機會,助推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如焦作市博愛縣南太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通過危巖清理、挖填方、地表整形、栽植經濟林等措施,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土地資源利用價值,完成山楂、冬棗等果樹栽種6.7萬株,預計每年可為當地居民增加收入200余萬元;濟源示范區通過下冶煤鋁土開采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實施,在修復的礦區種植應雪黃梨438畝,預計每年可增加當地居民收入1000余萬元。生態修復項目成為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實現了生態修復和鄉村振興的“共贏”。
治理后的鶴壁鶴山區中山公園
修復南太行,繪就山水圖。如今的南太行,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人在景中游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南太行探索統籌推進國土開發、保護與治理的新模式,建設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先行示范區,成效顯著。
陳治勝表示,下一步,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貫穿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全鏈條,積極在黃河下游灘區、丹江口庫區上游、大別山革命老區、淮河流域謀劃實施一批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著力筑牢生態屏障,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河南。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