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群:編籃編筐能手
摘要:孫振江告訴記者,他承包了幾個大棚種植圣女果,如今已經到了掛果的季節,再有一個多月就能收獲了。通過流轉土地、興建高標準暖棚,大力發展圣女果種植,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同時也給當地群眾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讓村民“土地流轉賺租金,入園打工掙薪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較高的收入。
駐馬店網訊(記者 高琳琳) 日前,記者在驛城區蟻蜂鎮集市上看到,60多歲的張國群正在賣自己編的籃子。他是村里的編籃、編筐能手,年幼開始學習這門手藝。
張國群在集市上賣自己編的籃、筐。
張國群說,編一只既好看又結實的籃子不容易,選竹條是第一步。張國群將選用的竹條放在地上,交叉成“米”字狀,然后將竹條來回纏繞、壓實,一個結實好看的籃子底、筐底就“出爐”了。他稱這一步為“起底”。“起底”是最費力氣的,因為需要一直彎著腰,力度也要恰到好處,保證竹條不折斷。
編好底后,再用細繩將伸出的竹條綁好收攏,一圈圈來回穿梭往上編,插條橫向編織,編到合適的高度,就可以收尾了。“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張國群說,筐沿兒因為在使用過程中最容易磨損,若不結實,整體就會散架。順著筐沿收尾后,再編上把手,一個漂亮的筐就編成了。
說起手編的筐、籃,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已不知是何物。過去,村里家家戶戶都使用手編的筐、籃,尤其在秋天農忙的時候,筐、籃發揮了很大作用。
現在的張國群每天也都會編筐、編籃,因年紀大體力下降,一天只能編一兩個筐或籃子。他也編一些笤帚等。每逢周圍有集市的時候,他和妻子就會騎著小三輪車,去集市上賣,一次能賣兩三個,有時候一個也賣不了。
“現在不太需要這些編的筐和籃了,買的人很少,我這個年紀也不是為了掙錢,在家閑不住,就當鍛煉身體了。”張國群笑著說。
隨著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手工編的筐、籃也很少出現在大眾視野里了。說到編筐、編籃手藝的傳承,張國群說:“我希望這門手藝能夠傳承下去。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對這門手藝不太感興趣,以后可能就被淘汰了。” 分享到微信QQ好友QQ空間新浪微博0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