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自信 賈湖遺址博物館5月18日開館
賈湖遺址。人民網 霍亞平攝
人民網漯河2月24日電(霍亞平)“河南博物院的那支鎮院之寶的笛子在哪里發現的?就在我們今天看到的墓葬M282展示區,當時這個墓葬區是一個成年男性,在這個成年男性大腿腿骨的內外兩側分別放有一只骨笛,全部都是七孔的,內側的這只骨笛就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2月22日,在河南省漯河市賈湖遺址,舞陽賈湖遺址阿崗寺遺址管理委員會主任武艷芳介紹。
“截至目前,我們發現的骨笛有40余只,兩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不等。在賈湖古笛沒有發現之前,西方人說中國人五音不全,賈湖古笛的發現,推翻了中國的七聲音階外來說。”武艷芳說,“我們都知道今天的國際音標是鋼琴的中央C,我們賈湖古笛吹出來的調音孔的音標與今天的國際音標不差絲毫。9000年前,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達到了一個我們無法企及的高度。”
據武艷芳介紹,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年至7500年,出土的七音骨笛、碳化稻米、鍥刻符號等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到9000年前,被譽為“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從1983年至今,賈湖遺址歷經8次發掘,面積3000多平方米,被確認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成功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除了“賈湖骨笛”,賈湖遺址還取得一系列考古發現,如原始栽培稻實物為我國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豬骨和祭祀用狗說明當時已經出現東亞最早的家畜;漁網與集中捕撈印證水產業的初期形態……
“賈湖遺址,因為村莊98%的農戶都姓賈,旁邊又有一條湖,整個村是三面環水的,到今天在北方一個小村莊能夠三面環水,那也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地方。”武艷芳說,9000年,這里是一片濕地,在這片濕地上,賈湖先人白天狩獵捕撈,晚上回來品著美酒,聽著音樂與天地神靈對話,“這種生活方式是我們現代人也非常向往的。”
為傳承賈湖文化,賈湖村推動賈湖考古遺址公園及賈湖博物館的建設,這里集文化遺址保護、展示、教育、休閑于一體,游客可以一站式看到賈湖先民建造房屋、耕種水稻、馴化家畜、制作陶器的模擬場景,沉浸式體驗9000年前的賈湖先民生活。
“9000年前,我們的先民吃的菱角、蓮藕、鯉魚,在今天的甲湖湖水當中依然是菱角、蓮藕、鯉魚,我們會把賈湖村作為一個旅游村莊來發展,結合今天的鄉村振興,讓農戶做一些民宿或者農家樂來承接到這里來的游客,那么我們采用什么來招待這些游客呢?依然是湖里邊的菱角、蓮藕和鯉魚,讓大家感受我們的文化厚重,充分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武艷芳說,“我們要通過一系列沉浸式活動再現新石器時代淮河上游魚米之鄉的豐收場景,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賈湖遺址博物館于2019年12月開工建設,現已基本完工。館內賈湖文化主題陳列內容豐富,可通過實物場景、圖文展板、互動體驗裝置、動畫視頻等形式生動立體地講述賈湖故事,屆時,游客可體驗陶器、骨笛、綠松石的制作工藝,了解稻子的種植和收獲過程,感受祭祀的莊嚴和神圣,解讀這片遺跡對于中華文明的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等,讓我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深感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讓更多人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的職責所在。”武艷芳表示。
據了解,賈湖遺址博物館將于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當天進行試開館,且賈湖遺址第九次發掘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發掘時間為2023年度,發掘面積320平方米。
責任編輯:李靜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