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2.5億年前正在“睡覺”的植物化石
摘要:與大量現生植物進行對比研究后,團隊發現,這些化石上的“蟲眼”結構竟然與現生植物葉片在夜晚合攏后被昆蟲取食留下的結構一致。“因此我們推斷,有昆蟲咬蝕了正在‘睡覺’、葉片合攏的大羽羊齒類植物。難得的是,這一植物化石被完好地保存至今。”馮卓說。這一發現,把植物感夜性的起源時間推到了2.
新華社昆明2月16日電(記者 岳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從距今2.5億年的化石中發現了植物愛“睡覺”的秘密。成果于北京時間2月1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在自然界,有些植物擁有一種類似“睡覺”的現象,它們的葉片在白天展開,在夜晚會合攏或下垂,學界稱之為“植物的感夜性”。葉片的這種周期性運動規律一直備受學界關注,但由于缺乏化石證據,學界至今對植物“睡覺”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知之甚少。
近日,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馮卓團隊從植物化石身上,首次證實了遠古時期的植物也具有感夜性。
這種化石是大羽羊齒類植物,距今2.5億年,在云南曲靖出土。團隊觀察到,在植物的葉片上,有一種新型的昆蟲咬蝕結構,這些咬痕呈對稱狀排列于葉片中脈的兩側。從形態與大小看,葉片中脈一側的咬痕總與另一側的咬痕存在略微差異,而離中脈越近或離葉片基部越近時,兩側的咬痕差異越明顯。
與大量現生植物進行對比研究后,團隊發現,這些化石上的“蟲眼”結構竟然與現生植物葉片在夜晚合攏后被昆蟲取食留下的結構一致。“因此我們推斷,有昆蟲咬蝕了正在‘睡覺’、葉片合攏的大羽羊齒類植物。難得的是,這一植物化石被完好地保存至今。”馮卓說。
這一發現,把植物感夜性的起源時間推到了2.5億年前。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