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光武臺
摘要:環顧光武臺后隆起的高崗,如果撇開當年劉秀犁溝掩身的典故,它仍舊還是一片平淡無奇的荒蠻之地,與毗鄰的郊野沒有半點差別,偏偏,因為有了一節圍繞洄曲河流域王莽篡權的追殺,文人騷客及農夫,詠懷鄉土,有意編排,將平平常常一片土崗冠以“臥龍”的稱號,以臥龍崗雅稱將荒崗野嶺傳說為天子身...
文/張馳原
假若從驛城出發一路向東,經上蔡古城、路過古鎮東岸,在東岸古鎮的東南方三里處,有一個稱為光武的古村落,名盛天中的文化遺跡光武臺就坐落在這個村子的東首。
順著村子東首的柏油小路來到臺下往上望,一座高約10米、寬約75米、南北進深近百米的高臺便映入眼簾。
說不清如此浩大的壘土工程當初舉行了什么奠基儀式,抑或古臺身下埋藏著什么樣的寶藏,可以肯定,此臺的建制與漢光武帝劉秀當年被王莽所攆、相互廝殺的歷史背景不無關聯,也與當地百姓對他輕稅賦、重農桑政治方略的推崇的情感寄托。
拾階而上,登上這座歷經風雨的孤臺冷崗,佇立臺上遙望,無盡沃野涌眼底。一年四季,應景思遠,兩千年以來,人物、風情,囂亂、平靜,幻影一般起伏,此時,心神凝定,貫穿人間沉浮,即便凡夫俗子也會頓然生出籬畔尋菊、把酒問天的狂想。
環顧光武臺后隆起的高崗,如果撇開當年劉秀犁溝掩身的典故,它仍舊還是一片平淡無奇的荒蠻之地,與毗鄰的郊野沒有半點差別,偏偏,因為有了一節圍繞洄曲河流域王莽篡權的追殺,文人騷客及農夫,詠懷鄉土,有意編排,將平平常常一片土崗冠以“臥龍”的稱號,以臥龍崗雅稱將荒崗野嶺傳說為天子身下的宏圖隱忍,并以此成就了白馬歇足的來歷,成就了農樸淳厚救天子于危難、遇戰亂而不驚的守正傳奇。
光武臺的東面原是一片汪洋,綿延數里,少有人煙。傳說久遠以前這里曾經狐兔藏匿,鬼魅妖狐曾如蒲公筆下的人物一樣攝人心魄。也是這一灘淺水漫天草蕪,因為依傍光武臺的盛名,附近村人將其訛喚為白虎灘。可以理解,一方流俗假以虎豹雄威壯碩本土的美好祈愿,但這一切起源的背后如若缺少了光武臺古拙的旁證,白虎灘游離的神話也難有彌久的民間傳說。
東有白虎灘,西有青龍池。青龍池位于光武臺西畔,常以楊柳環水、茵草護岸著色于湖塘,也以秋月冬雪,鴉雀啾棲添韻于蒼茫。如果說青龍池是一處獨立的景致,倒不如說是光武臺高大身軀的反襯使得它千年沉碧,留白于藍天,吸納了青黃。遙想,當年因為光武臺的壘砌,深挖洄曲河故道,引水開源成就了一潭清流,惹得蜻蜓低飛,也惹得孩童們嬉戲。
千百年來,土生土長的光武村人,依臺而居,犁耕炊煙,自幼蜷縮在母親的懷抱,攀爬著父輩的脖頸,早已聽慣了王莽與劉秀的故事。風霜雨露,朝霞夕煙,古洄曲河水彎曲流淌,環護鄉舍,村人安此繁衍生息,每每說到劉秀,談到光武,說到一朝天子曾在此隱身避難,好像都參與了當年的爭戰、聽到過歷史的喊殺,也好像都見過洄曲河里的舟楫穿行,即使捋著鋤把、扛著犁頭的村夫,有意無意總把他們引為自豪的遺聞重復彈調、在泛思的河里旺盛生長。不用說,光武臺深埋的文化底蘊,在鍋碗瓢勺的敲擊中,成就了鄉野俗常向往雅齋雅軒的轉身。
冷眼閑觀,靜佇蒼云,光禿的高臺隱含蒼翠。
一年年春會承襲,光武臺周圍忽然成為集市,百里之商聚于此。文玩戲聲,雜耍武藝,香客游人,摩肩接踵。此時,春游踏青,物景染新,少男少女,傾吐愛慕約會于臺上,二月廟會也成就了一樁樁連理會盟。
一方厚土篇章里描摹,可以放飛思緒,畢竟,因為這方圓數畝的壘土,曾經成就過歷代先賢的篇篇鳴世佳作。
一臺光武詩眼打量,參差文筆成就你我。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