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灣八景新記(四)
摘要:所以,當廟灣建寨時,河西小寨作為廟灣寨的一部分,通過廟灣洪河大石橋與河東主寨相連,依托河西岸建成一個地形略扁的半圓小寨,小寨的西邊自南向北挖了寨溝(俗稱寨海子),沖著去汝南的官道有一座小寨門,出了寨門南行四十八步有一座橋,人稱四十八步一座橋。
南海春深
梁宏宇
平輿廟灣也有個小南海,“南海春深”即由此出。
明清時期,廟灣因為處在水陸交叉的十字路口,北上京津,南下湖廣,西起伏牛,東達江海,人口聚集、河運發達,店面林立、商貿繁榮,被明朝政府設立為鎮,清朝時增設巡檢司。百業興旺、百姓富足、經濟發達、安逸太平的廟灣成為當時洪河流域一顆璀璨的明珠,既是官府管控的重點,也是土匪“操心”的對象。為加強城鎮管理,給居民、商戶以安全,廟灣商會會同山陜會館、湖北會館與官府配合,發動廣大商戶捐款捐物、居民出人出力,依據廟灣特有的地形地勢修建了廟灣寨。
洪河從西而來,在廟灣集北頭折轉南下,南行四里多地,折轉向東,東走二里有余,折轉向東南,在里灣寨繞了一個彎。洪河在廟灣身邊“Z”字地形,把廟灣東部主體分隔局限在洪河東岸一個“L”字的地形內,西部小寨被限制在洪河西岸一個半圓形的地形內。所以,當廟灣建寨時,河西小寨作為廟灣寨的一部分,通過廟灣洪河大石橋與河東主寨相連,依托河西岸建成一個地形略扁的半圓小寨,小寨的西邊自南向北挖了寨溝(俗稱寨海子),沖著去汝南的官道有一座小寨門,出了寨門南行四十八步有一座橋,人稱四十八步一座橋。
河東主寨依據地勢,北部和東部都挖了寨河,為了防土匪又加固了寨墻和寨河的防御能力,東部從北向南,沿著寨河又向外深挖坑塘,取土筑寨,所以形成了廟灣寨墻以東坑塘相連的景象。河東寨內主街是南北大街,街北頭與寨墻交會處為北寨門,北寨門南邊不遠即是山陜會館;中間為中心街,中心街有一條東西小道,小道向東可到東岳廟,向西可通洪河東岸,這一段叫打水口;大街南頭有一條東西港,東部坑塘的水可通過這條港向西流到洪河,港的南側是一條土路,可過太平車,這條路向西通往廟灣洪河大石橋,向東可到武術街南頭,這是廟灣的東西大街。
武術街南頭東南角有一座小寨門,人稱南寨門。出了南寨門,有一條東南方向的斜坡土路,大約三十丈后折轉向東,有一條東西直路,是廟灣東部前來廟灣的道路。南寨門以外、直路以南、洪河以東、里灣寨以北是一片平坦開闊的洼地,寨門附近有南北大坑。因為地薄荒蕪,大多土地都栽上樹木,桃李杏梅、桑榆柿棗、椿槐柘楝、構橘柳楊、毛竹斑竹,藤條纏繞、錯落有致的無意布局,相得益彰的爭奇斗艷,小南海既有一種自然美,也有一種空靈神韻,可謂一座森林花園、世外桃源。
由于地下水位極淺,低洼處常年積水,坑塘更是淤邊溜沿,如同沼澤濕地。夏季暴雨后,四處水流匯聚于此,無邊無際。及至冬季干旱,仍見水鳥棲息、蒲草叢叢、蘆葦連綿。有文人游覽后不禁贊嘆:“廟灣美景,小南海也。”小南海之名得然。有向善之人在南寨門外、洪河東岸建了一座廟,名曰南海廟。
冬去春來,萬物復蘇,生機勃發,小南海樹林里枝頭骨朵,鵝黃草芽,百鳥和鳴,游人如織,大家出來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看一看春天美景,聽一聽百鳥朝鳳,回歸自然,放松心情,也有了奮發有為的激情。
整個春天,小南海都激情洋溢。立春時節的相伴游玩,元宵節青年男女的追逐打鬧,仲春時節的出外踏青,春分時節的外出登程,清明時節的陰郁心情,都隨著游客的到來,在這里展現,在這里留聲。小南海留給人們的是愉悅,人們感受到的是小南海春暖花開的柔情。
南海春深不知歸處,向往已久無處可求。詩曰:南海有情地猶在,廟灣無意居分宅。春深已隨浮云去,嗟呀唏噓莫徘徊。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