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縣民間傳統文化“悠鐵花”受歡迎
摘要:“悠鐵花”的原料實為用樹木燒成木炭火,然后裝入鐵絲編制的籠子里,再加上用廢鍋鐵砸碎的生鐵渣,表演時用一根粗壯的竹竿立于地面,鐵籠裝滿原料后用一根麻繩連接固定于距離地面約五六米的竹竿上面,由四五個人一組開始搖晃竹竿使鐵籠逐漸旋轉升高,木炭燃燒逐漸融化鐵渣,鐵花慢慢地像流星一...
駐馬店網訊(記者 蘇凱 通訊員 魏建友)在盛傳子路問津處的新蔡縣城南關津鄉境,有一支以“子路問津”而命名的傳統文化悠鐵花隊。每逢佳節,他們便在鬧市區為市民義務表演“悠鐵花”。這不,2023年2月2日起至元宵節他們在關津鄉梅氏文化園,隊長梅全意帶領30名悠鐵花隊員連續為鄉親們義務表演不一樣的打鐵花——悠鐵花。
據記載,打鐵花是流傳于豫晉地區一種大型民間傳統的煙火文化,是中國古代匠師們在鑄造器皿過程中發現的一種民俗文化表演技藝,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打鐵花表演時,在一處空曠場地中間豎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桿,旁邊設一熔爐化鐵汁,多名表演者輪番用花棒將千余度高溫的鐵汁擊打甩出形成十幾米高的鐵花,鐵花四濺猶如點燃煙花鞭炮,場景蔚為壯觀,呈現出驚險刺激、喜慶熱鬧的特點。
子路問津處位于新蔡縣境內汝河岸邊的關津。 傳說春秋時孔子周游列國,推銷他的政治主張,但到處碰壁。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孔子被楚昭王派兵迎至楚國,然后北返路過新蔡。當他們走到現在的關津集南頭時,天色已晚,因找不到前面的汝河渡口在哪兒,就派跟隨他的弟子子路(字仲由)向還在地里干活的人去打聽,結果子路問路碰壁,后折返回來天色已晚,他們就暫且在關津街頭借宿。到了吃罷晚飯時間,忽聽街頭人聲鼎沸,只見一團火球一樣的東西在一人高度間不停旋轉,火星像流水般形成一個大火圈就像流星花圈非常好看,人們圍觀著拍手歡呼高喊“加油加油”,原來是剛過了年人們在自娛自樂搞歡慶。孔子和弟子們索性也湊上去看熱鬧,當弟子們問他這叫什么表演時,孔子順口說到“是悠鐵花”的,于是才有了問津傳統文化的“悠鐵花”而流傳至今。這雖是傳說,但據傳后來楚昭王為紀念孔子自楚經過新蔡,使子路于此問津而筑臺紀念,后經幾代王侯修繕并樹碑在關津集南頭,時至今日紀念碑仍立于此。
“悠鐵花”的原料實為用樹木燒成木炭火,然后裝入鐵絲編制的籠子里,再加上用廢鍋鐵砸碎的生鐵渣,表演時用一根粗壯的竹竿立于地面,鐵籠裝滿原料后用一根麻繩連接固定于距離地面約五六米的竹竿上面,由四五個人一組開始搖晃竹竿使鐵籠逐漸旋轉升高,木炭燃燒逐漸融化鐵渣,鐵花慢慢地像流星一樣噴射而出,隨著竹竿搖晃速度的加快,鐵籠里的鐵花形成流星花圈四處飛濺,灑落下來又滿地銀花,像翩翩飛舞的群蝶甚是狀觀。
改革開放以來,“悠鐵花”以梅全意為傳承人組織了30人成立了“子路問津傳統文化鐵花隊”,每逢春節來臨,他們便組織大家開展公益表演活動,倍受當地鄉鄰的喜愛,為歡度佳節增添了不少氣氛。
責任編輯:蘇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