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國工匠篇丨拒絕國外公司百萬收購專利 他將創新成果與企業共享
摘要:河南省委咨詢組研究員,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長張占倉認為,雖然河南有十大鄉村產業振興地域模式。 同時,張占倉認為,目前,鄉村人才資源不足,特別是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不足,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最大制約因素。
漯河市園林新村 河南省鄉村振興局 供圖
大河網訊(記者 宋向樂)金色的麥浪、美麗宜居的村莊、現代化的生活設施……一幅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中原大地上徐徐展開。
從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超過1300億斤,到規劃建設“中原農谷”,加快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再到支持神農種業實驗室創建國家實驗室,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在發展中,河南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正在進行的2023年河南兩會,許多代表、委員帶來的建議也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關。來一起聽聽他們的“金點子”“好招數”。
河南省人大代表劉文新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出彩
劉文新:建議把河南茶產業振興發展上升為“省級戰略”
作為一名來自大別山革命老區信陽的基層代表,省人大代表劉文新最關心關注的還是“三農”話題。
“如何讓河南更加出彩?怎樣把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呢?我認為,關鍵在做。怎么做?要在兩個方面出彩:一是產業出彩,一是品牌出彩。”
作為信陽毛尖的頭部企業掌門人,采訪過程中劉文新始終沒有離開茶。
2022年11月29日,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對于弘揚中國茶文化很有意義。
綠色發展、生態農業是茶產業、茶企業的發展底色、底線思維,又是高格追求、長久動能,也是茶品牌在市場通行無阻、加速發展的重要加持力量。
“茶產業是信陽的重要農業產業,也是特色產業,更是支柱產業,茶是信陽的名片,也是河南的一張名片。現在為什么一提河南名牌,外地人就會想起豫劇、燴面;一提到信陽,外地人首先想到的是信陽毛尖。種好茶也是信陽的一個名片產業,做好茶就能夠樹立良好的信陽與河南形象。”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劉文新建議把河南茶產業振興發展上升為“省級戰略”。
國家知識產權局最近公布了2022年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籌建名單,信陽毛尖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作為2022年河南省唯一一家示范區獲批籌建,籌建期為3年時間。
“前幾天國家知識產權局又公布了全國商標品牌建設優秀案例名單,其中我們信陽市的‘金名片’——信陽毛尖被列入11個涉茶案例。所以建議省政府加大對茶產業發展規劃力度,把茶產業上升到省級戰略層面來培育支持,做大做強信陽茶產業和河南茶產業。”劉文新說。
同時,劉文新建議扶優扶強龍頭茶企助推鄉村振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茶產業的振興需要通過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
“建議省政府出臺優惠政策,有的放矢地扶優扶強、做強做大一批茶產業龍頭企業,引領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通過一批龍頭茶企,真正形成扶強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群眾。”劉文新說。
河南省政協委員李夢培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
從香港回家鄉的90后政協委員邀請年輕人返鄉創業
“以前在香港上學時,經常看到猴子在校園的小溪里游泳、在足球場上漫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夢培委員是一名“90后”,2014年研究生畢業之后,從繁華的都市回到了家鄉河南省新密市伏羲山。
“那時,山區群眾面臨缺水難題,想盡辦法把打井的機械設備運進山里,幫助村民打了第一口井,后來興建了十多處小塘壩,解決了山區群眾吃水難用水難問題。”李夢培委員介紹。
伏羲山是革命老區,也曾是河南重點貧困村。曾經的伏羲山一半是花草樹木,一半是亂石荒坡,怎么把荒山變成青山?經過多年努力,和村民共同種植林木300萬余株,造林面積上萬畝,種草面積兩千多畝。“如今,行走在山間小路上,隨處可見白鷺、蒼鷹等珍稀鳥類,還能看到獼猴、松鼠等野生動物的身影。”李夢培委員說。
鄉村環境變得好,市民就往山里跑。李夢培委員介紹,現在伏羲山上有民宿三十多家,農家院三百多家,上萬名群眾在家門口致富,山區群眾實現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錢賺。從荒山荒坡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短短幾年,伏羲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依托伏羲文化、河洛文化,如今,伏羲山建設了伏羲文化博物館、特色文化古街和山海經夜游項目,李夢培委員認為,鄉村振興不僅要腳踏實地,還要仰望星空。創新是鄉村振興中產業振興的第一驅動力,在當地政策的支持下,伏羲山建成了中原首座玻璃橋、中國最高懸崖秋千、河南首家星空民宿等項目,如今,這里成為熱門的網紅打卡地。
“河南是農業農村大省,鄉村振興是年輕人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鄉村振興隊伍中來,讓中原鄉村成為美麗的鄉村、藝術的鄉村、富饒的鄉村。” 李夢培委員信心滿滿地說。
“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關鍵在人。”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而正是有無數像李夢培這樣的年輕人愿意學成返鄉創業,才讓我們看到鄉村振興的活力和希望。
河南省人大代表張三
鄉村要振興,要堅持黨建引領
從以前的窮村、亂村到現在的全國文明村,張三的秘籍是兩個“袋”
“鄉村振興關鍵就是要黨建引領、凝聚民心、消除安逸心態。群眾生活富不富,關鍵要看黨支部;干部群眾一條心,黃土也能變成金。” 省人大代表、新安縣禮河村黨支部書記張三今年參會帶了一棵村里種的櫻桃樹。
10年前禮河村是有名的窮村、亂村,靠著好政策,村里不僅摘掉了貧困帽,還獲評全國文明村,成績的取得,“秘籍”就是在兩個“袋”上下了功夫。
第一個“袋”,就是把先進的思想裝進群眾的腦袋。
張三說,近年來黨中央、省委、市委出臺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好政策,如何讓基層群眾知曉政策、用好政策紅利?結合農村工作實際,他撰寫了許多朗朗上口、群眾易于接受的“順口溜”。16年來他編了300多條“順口溜”,在政策宣傳上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用好農民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把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宣傳好,群眾才能領悟更深刻,才會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大伙的日子才會越過越富有。”張三說。
第二個“袋”,就是找準適合農村發展的路子,增強群眾收入,讓群眾錢袋子鼓起來。
張三帶領黨員干部外出學習種植技術,幾年后,種植的大粒櫻桃推向市場后一炮走紅。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后,全村群眾都積極行動起來,種植熱情高漲。
“通過這些年的工作,廣大貧困地區的群眾逐步富了腦袋,也富了口袋!大家都深深地感受到,手捧民心去發展,鄉村振興并不難。”張三說。
登封市農戶在學習種植技術 河南省鄉村振興局 供圖
專家點評
“三農”是河南的基本盤,對基層人才的培訓是對鄉村最好的福利
“‘三農’是河南的基本盤,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進程,直接決定了現代化河南建設的質量和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農村組織與制度研究室主任崔紅志說,河南把鄉村振興戰略確定為“十大戰略”之一的一年來,深刻理解“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牢牢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積極探索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有效途徑,以“三鏈同構”為抓手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尤其是打造“中原農谷”、加快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令人印象頗深。從目前取得的成效看,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齊頭并進,勢頭良好。
從決勝脫貧攻堅,到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河南開了個好頭,但接下來的任務將更加艱巨。農業的比較效益、技術的推廣應用、人才的培育培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諸多方面,還有很多“隘口”和難關要過。相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河南一定會展現出糧食穩、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畫卷。
河南省委咨詢組研究員,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長張占倉認為,雖然河南有十大鄉村產業振興地域模式。但是,仍有很多鄉村產業沒怎么發展,更沒有特色產業。鄉村產業發展不充分、不均衡,是制約鄉村振興的主要因素,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盡快補上的短板。
“目前,鄉村產業發展同質化嚴重,這是缺乏特色的一種表現。各地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根據資源配置情況、人員情況和距離中心城市遠近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鄉村產業,而且要形成規模,形成產業集群。”
同時,張占倉認為,目前,鄉村人才資源不足,特別是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不足,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最大制約因素。
“對基層人才的培訓,是對鄉村最好的福利,這方面有些縣抓得很好,不少縣卻力度有限。只有培養更多有專業技能、經營能力和適應市場能力的鄉村人才,未來‘三農’事業的發展才會更加穩定扎實。”張占倉說。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