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建設者訪談丨郝順才:60年來,我的生活都圍著紅旗渠轉
我叫郝順才,今年75歲。我跟紅旗渠的緣分,早在60年前就結下了。修渠、護渠、宣傳渠……60年來,我的生活都圍著紅旗渠轉。
那年我14歲,剛上初中二年級,開學第一天,學校便開會通知讓學生課余時間上工地干活兒。因為還是學生,我們的任務并不重,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推沙。五人一組,一人負責推,兩人拉,左右兩邊還各有一人。第二個是挖野菜。紅旗渠修建初期,正逢“三年自然災害”,糧食蔬菜緊缺,野菜用水泡好再放點鹽,便能就著飯吃。第三個是記工。我們還負責在工地記錄大家任務的完成情況。
自古以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林縣人“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因為缺水,林縣人民引漳入林;因為資源匱乏,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不伸手要;因為林縣當時處境艱難,紅旗渠建設工程艱巨,林縣人民團結協作、無私奉獻。
紅旗渠修建的十年里,我一直投身紅旗渠建設。渠修完后,我留在紅旗渠管理處工作。2007年退休后,我又當起了紅旗渠的宣傳員。
為宣傳好紅旗渠,2010年起,我自籌經費創辦《紅旗渠》雜志,十幾年來,我一邊匯編整理資料,一邊籌措資金,并經常從自己的生活費中拿出錢來維持雜志的定期出版。沒有稿件來源,我就自己寫,沒有編輯校對,我就自己改,沒有資金印刷,我就自己想法籌。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
我認為,在新時代,發揚和傳承好紅旗渠精神尤為關鍵。新一代的青年人更應該自力更生,要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要能吃苦,多實踐,積累更多社會經驗,艱苦創業。紅旗渠精神不只是當初修渠那個時代的精神,也是我們當下需要學習好和傳承好的精神。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整理)
責任編輯:胡志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