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論場丨“楊過”提醒你,別被“偏方”帶偏了
“楊過”提醒你,別被“偏方”帶偏了
——關注疫情防控新形勢下的社會心態③
□趙志疆
不幸中招已經4天了。直到現在,我都只能算是楊(陽)過,因為連綿不絕的頭痛時刻都在提醒我,自己還遠遠不是楊(陽)康。
通過這幾天的觀察,我越來越覺得病毒入侵人體的過程就像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毒株是一樣的毒株,侵入不同人的身體,呈現出的往往是不同的癥狀。連日來,盡管我飽受頭痛折磨,睡個安穩覺都很難,但我依然屬于輕癥,按照專業解釋,只要不出現肺部感染都屬于輕癥。但是,輕癥與輕癥之間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隨著確診人數不斷增多,各類防疫“偏方”又開始粉墨登場,就連黃桃罐頭也搖身一變成了“食療抗疫”物資,比感冒藥還要難搶。這樣的場面,令人感覺分外熟悉,又格外好笑。從非典時期的板藍根,到福島核泄漏時的食用鹽,每當疫情或災難發生,總有“偏方”在流行,甚至不乏有人借“偏方”撈“偏門”。除了這類大而無當的“偏方”,還有一種“偏方”更具迷惑性——越來越多的人以楊(陽)康的身份總結經驗,提煉“偏方”。
不否認有的“偏方”可能某些時候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偏方”之所以“偏”,就在于未經科學循證、未經權威機構認證。這注定是一種個人感受,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有的時候,小偏方不僅無法治大病,甚至還會誤大事。某些人之所以覺得“偏方”管用,大概率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屬于輕癥中的輕癥,倘若迷戀這種充滿玄學味道的個人敘事,未免謬以千里。相信醫學、相信科學,避免“偏”聽“偏”信,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負責之舉。
盡管病毒在不斷減弱,但病毒終究是有破壞性的,而其對個人的傷害程度,只有在侵入人體之后才能被感知。面對病毒這個潘多拉魔盒,當務之急是多一些防患于未然,少一些危險的試探。相比起各類“偏方”,能不感染就不感染、能晚感染就晚感染,這才是做好個人防護的“正解”。
責任編輯:張建福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