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二胡》后記 做好一個“人”
□ 張運濤
作家早已不再是公眾人物,但在偏遠的小縣城,還依然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虛名遠揚。飯桌旁,辦公室里,甚至走在路上,偶爾都會有人真真假假地跟你講,作家,給你講個故事吧,絕對可以做小說素材。作家,我家表叔的事,夠你寫兩本小說……
故事很多,但故事的品性才是作家最看重的。作家須有質檢員一般的眼光,篩選過濾故事。也有一些故事須經過一定時間的發酵,《父親的二胡》(見2022年12月《啄木鳥》)就是這樣。
十多年前,我借調到縣委樓上的文聯,某日有人突兀來訪。說突兀,是因為我只知道他在二樓上班,甚至還不知道他的姓名。過后打聽到他在組織部工作,正科級,在縣城也算是個人物了。寒暄畢,他開門見山:我和岳父岳母近二十年沒說過話……我一下子被旋入人性的黑洞,后面我們又說了什么我忘得一干二凈,但我至今仍記得他說那句話的神態——既有自責,也有些許無奈。
后來,我回到學校,有位年長我幾歲的同事來我辦公室喝茶,說到女兒的婚姻,很不滿意,之前給她介紹的男孩條件多好,她都不同意,非要這個。我笑,說有兩種可能,一是因為愛情,二是孩子可能真選錯了,但我們家長也脫不了干系。你想想,從小到大,我們給過孩子選擇的機會嗎?去哪個學校,選哪個興趣班,甚至成績要達到多少分,哪一次不是我們替他做主?孩子沒有選擇的經驗或教訓,等終于走上社會不得不獨立了,不得不選擇自己的職業和朋友了,選錯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我們放手晚了。
如今,我正知非之年,回望自己的婚姻、家庭,感覺自己那么無知、可笑。好在還未到而立之年的兒子已經有了自覺,當他說到自己計劃購買婚姻方面的學習課程時,我真是又驚又喜。這是代際的進步,也是教育、文化素養的結果。
……
以上都是《父親的二胡》的種子。種子真正開始發芽是因為錢理群教授一個訪談的澆灌。錢教授在訪談中說,教育其實是人類應對不確定的未來的一個措施。封建時代,人的未來是確定的,祖輩是鐵匠,你自己還是鐵匠……到了近代,社會飛速發展,不確定性成為現代化的一個標志。如何將這種不確定變得確定,既影響著這個時代,也影響著每一個家庭。教育當然肩負著重要責任,學習方法、心理建設守則、道德條款、職業素養……書店里也到處都是這樣的書,如何成為一名百萬富翁,如何成為領導者,如何俘獲美人心……我好像還沒見過一本有關如何面對失敗的書,如何學會愛,如何做好一個普通的人……
寫作十四年來,我只寫過一部長篇小說,愿望很宏大,祭奠1975年8月家鄉的那場特大洪水。那時候,長篇小說給我的感覺就是大,大事件、大家族、大時代、大變革,或者藏在這些“大”后面的“小”。但是最近幾年,我對文學的認知與先前大有不同。長篇小說原來也可以純粹寫人,甚至略去大時代的烙印,沒有一點兒“大”的色彩。比如《外出偷馬》《奧利芙·基特里奇》《我們深陷泥潭》……下筆之前我變得猶豫,反復問自己有沒有寫出來的必要——這是我最近幾年的習慣,也是作品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2021年7月3日下午6時,在我心里已經蠢蠢欲動了十多年的人物開始進入一個名叫《遺產清單》(這是《父親的二胡》最初的題目)的文檔。我和余大志就像影視劇中不斷重合的影像,我們的少年時代都是在淮河岸邊度過,先輩都是農民。不同的是,我一直在縣城做教師,至今三十三年。我們的人生都不能算成功,但也不算失敗。我們都不完美——完美真的存在嗎?我同時又是劉雪瑞、蘇仁秀,是蘇仁宏,是余思賢,是余和蘇的父親、母親……他們身上有我的各種可能性。我無意指控任何人,我只是書寫他們——他們也反向地書寫著我。還是編輯眼毒,季偉兄在電話中分析余大志,他對父母不滿意、對妻子不滿意、對兒子不滿意,其實,他不滿意的是他自己。這話讓我醍醐灌頂,這部小說努力的方向其實是愛,是做好一個人。
初稿完成,我有一種放下的釋然。去市里開會,遇到一直關注我創作的中文系教授,他說讀了我創作于疫情初期的大中篇《嗷吼》,可以看出,《嗷吼》在有意轉向人的內心。還說,《嗷吼》的閑筆也好。我知道這是教授委婉批評我先前的小說過于世情,(那些小說)仿佛在說,看,人就是這樣。我認真地跟教授承諾,手里這部新長篇小說會做得更好。
我希望這部小說的文字平淡內斂,希望寫出縣城與鄉村的原生家庭,夫妻、父子、親戚、朋友、同事之間的關系,成長、孤獨、誤解、爭吵、失望,還有可能的愛及小而又小的善良……既有堅定的指向,又略顯模糊。希望余大志能像奧利芙·基特里奇,冷眼看世界的同時,也是一個清醒地咀嚼著人生孤獨和難堪的小人物。
奧利芙·基特里奇是美國作家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獲2009年普利策獎的同名小說的主人公。這是我最近幾年讀過的好小說之一。奧利芙·基特里奇一點兒也不完美,稱得上“脾氣暴躁、尖酸刻薄”,但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刻薄,試圖控制這種刻薄,努力變成一個好人。她對自己的人格失望過,甚至動過輕生的念頭,“世界讓她挫敗,但她還是不愿離開”。
寫作是一種救贖,也是一次旅行,到了目的地暫歇之后,我們很快又會告別,開始下一段旅程。如是反復。
寫作、閱讀、生活都一樣,都在教導我們如何學會愛、如何做好一個人。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