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看防疫,實事求是做防疫
實事求是看我們在三年防疫中取得的成就和問題。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打好防疫這場仗。
1
理解中國的政治和政策,要理解幾句話,第一句是“實事求是”,第二句是“與時俱進”,第三句是“摸著石頭過河”,第四句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看兩本書“實踐論”和“矛盾論”。
啥叫“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根據客觀存在的事物,研究尋找其中的規則,據此制定政策。客觀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政策也要根據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調整。這就是“與時俱進”。
啥叫“摸著石頭過河”?客觀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存在局限的。有些問題,不是一眼就能看清楚。但又不能沒看清楚就不做。所以要先試先做,邊做邊總結經驗,調整政策。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成熟的案例可借鑒,所謂“摸著石頭過河”,就是先試,先做,再說。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是要講究多目標的平衡。控制疫情蔓延是目標,經濟發展也是目標。不能片面的只關注一個目標,不管另一個目標。我們不可能為了防疫,把整個中國封幾個月。同樣,我們也不可能為了經濟,就完全躺平不管防疫。最終要取得一個合理的平衡。這個合理的平衡,是根據客觀事物的變化隨時調整的。
病毒的變化是客觀事實。傳染力越來越強,Omicron的傳染力強, Omicron新變種比早期Omicron更強,清零越來越難,嚴格防疫需要投入的成本在不斷上升。致病性,Omicron比Delta弱。這都是客觀事實。
所以政策肯定要根據客觀事實調整。20條就是調整。調整,觀察,看效果,然后下一步再調整。
2
用實事求是的態度看世界各國在疫情這三年的表現,第一是看生命,第二是看經濟。之前寫文闡述過,因為死亡歸因統計的標準不同,超額死亡率(不管是因為新冠死亡,還是因為其他比如封控之類的原因死亡,全部算進來)是最準確的統計指標。
2022年3月,WHO公布了2020和2021年兩年,世界各國的超額死亡率的估計:
2020-21年,主要肆虐的是原始株和Delta。Omicron是2022年才開始發威。當然,我們對Omicron變種的最終防疫結果還沒有塵埃落定,但至少原始株和Delta的浪潮我們確實靠防疫防住了!
2020-21年,美國每年多死千分之一點四的總人口,兩年合計多死了93萬人。按人口比例,中國差不多要多死接近400萬人。
2020-2021年中國的防疫政策,拯救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這句話一點不為過。
客觀地說,2020-21年的抗疫優等生也不僅僅是中國,新加坡、韓國、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都是抗疫優等生,大中華區的香港和臺灣,也是優等生。而歐洲,美國的答卷都并不理想。
2022年的情況,確實有所不同,防疫優等生紛紛破防。
過去十二個月的累計超額死亡率,香港飆升到了萬分之十四,臺灣接近萬分之八,新加坡也超過了萬分之五。目前只有新西蘭,還在萬分之五以下。即使這樣,這幾個國家或地區在整個疫情期間的超額死亡率,仍然遠遠低于大部分歐美國家,他們仍然是抗疫的優等生。
截至目前,除中國外,之前所有的抗疫優等生都逃不過去,已經都放了。我們真真實實是世界所有國家中堅持到最后一刻的。
也許,等到疫情真正過去一段時間,哪個國家更好地保護了人民的生命,數據將一目了然。
大家都跨越抗疫的終點線時,我相信,從保護生命的角度,那時,我們仍然會是全球抗疫的優等生。
3
從經濟角度,由于疫情大幅度擾亂了各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節奏,GDP增長率上躥下跳。看短線的GDP增長率毫無意義。去年跌了20%,今年漲了25%,經濟只不過回到原點而已。但如果單看今年數據,那真是出現了經濟奇跡。
所以,看各國經濟,得以疫情前的數據作為基準。最近OECD數據庫更新了主要國家今年三季度的GDP增長數據,印度的三季度數字也出來了。我根據這個,更新了一下最新的各國GDP,以2019年第四季度的GDP為100。
從疫情前的最后一個季度,2019年4季度開始計算,中國的GDP增長,超過了包括印度在內的主要經濟體。從2019年第三季度,到2022年第三季度,這三年,中國的年均GDP增速是4.6%,印度是2.2%,美國是1.6%。日本、德國、法國、英國都在0.5%以下。
這三年,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經濟一枝獨秀。但和中國仍然有很大距離。2020年三季度,中國經濟比2019年四季度上升了3.5%。而美國下跌了2.5%。差距達到6%。2021年,美國經濟迅速恢復,但中國仍然維持了增量百分比差距。2022年,雖然中國經濟遭遇疫情很大影響,但增量百分比仍在擴大。
2022年三季度,中國經濟是2019年四季度的113.2%,美國經濟則是2019年4季度的104.3%。差距達到8.9%。
日本從2019年四季度到2022年三季度,經濟幾乎沒有增長,韓國增長了5%。
英法德意四個歐洲國家,從2019年四季度到2022年三季度,經濟基本上原地踏步。
印度作為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在疫情前,經濟增速已經超過中國。但疫情這三年,中國擴大了和印度之間的差距。中國2022年三季度,GDP是2019年四季度的113.2%,印度則只是106.4%。
責任編輯:孫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