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一場影像展 重現修渠史 “太行豐碑——紅旗渠精神影像展”在安陽舉行
摘要:自2018年起,安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秦國防帶領學生,歷時3年,探尋了林州456個村落,尋訪500多位當年紅旗渠的建造者,共拍攝8萬余張照片,用鏡頭記錄了一個又一個修渠人。
本報訊(記者 謝建曉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照片中,修渠老人臉上的一條條皺紋,都是那些艱難修渠歲月留下的印記。透過這些照片,我仿佛能看到當年修渠的場景……”11月10日,站立在影像展照片前,今年剛畢業的大學生劉銘感嘆。
“太行豐碑——紅旗渠精神影像展”正在安陽市圖書館一樓大廳舉行,這次展覽由安陽市圖書館聯合安陽師范學院共同組織開展。展覽開篇遴選了河南日報社資深攝影記者魏德忠的紅旗渠建設經典攝影作品,作為“序”,用巨幅作品結合文字的方式再現紅旗渠建設的歷史場景。展覽主體部分分為“團結協作”“英模競彩”“無私奉獻”“群英璀璨”四個篇章,將鏡頭對準紅旗渠建設者,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述修渠故事。
紅旗渠被稱為“人工天河”,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是一項全長1500公里、參與修建人數近10萬人、耗時10年的偉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這些照片中展示的正是當年那一個個不服輸的修渠英雄,他們值得被銘記。”安陽市圖書館副館長蔣廷方說。
展出照片的背后,是安陽師范學院一群師生歷時3年的“尋跡史”。自2018年起,安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秦國防帶領學生,歷時3年,探尋了林州456個村落,尋訪500多位當年紅旗渠的建造者,共拍攝8萬余張照片,用鏡頭記錄了一個又一個修渠人。
“此次展覽是一場攝影藝術展,更是一堂黨史學習教育主題課。能用影像講好黨的故事,講好英雄的故事,講好紅旗渠的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艱苦歲月里平凡修渠者的不凡形象,我和我的學生都倍感驕傲和自豪。”秦國防說。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今年12月底。
責任編輯: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
駐馬店市城管執法支隊從紅旗渠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
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丨一種精神凝聚起磅礴奮進力量
-
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丨照亮學子前行路——“弘揚紅旗渠精神的安陽探索”系列報道之二
-
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丨照亮學子前行路——“弘揚紅旗渠精神的安陽探索”系列報道之二
-
新征程 再出發 我在紅旗渠畔丨做好新時代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者
-
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丨 一渠“南水”上太行——“弘揚紅旗渠精神的安陽探索”系列報道之一
-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丨讓黨的二十大思想光芒播灑在紅旗渠畔——中央宣講團赴安陽林州市宣講座談側記
-
鑿出新時代的“紅旗渠”①丨突破軸承“卡脖子”技術 他立志讓“中國智造”走向世界
-
永不過時的紅旗渠精神丨趙太航:新時代新征程紅旗渠精神的價值意蘊
-
牢記囑托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丨用紅旗渠精神為青少年“強筋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