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周年紀念演出收官 北京國際音樂節如何書寫“中國故事”?
摘要:現代歌劇也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獲得了充分的關注,從2002年貝爾格歌劇《璐璐》在音樂節完成亞洲首演開始,從引發社會深思的普利策音樂獎獲獎作品,到不斷打破傳統觀演模式的浸沒式歌劇,從二十世紀的名家名作,到青年作曲家的最新創作,各類現代歌劇、劇場作品在音樂節不斷刷新觀眾對“新”的...
剛過去的10月,北京國際音樂節度過了25周年的紀念日,并結束了多場紀念演出。1998年北京國際音樂節橫空出世,從名家名團紛至沓來,到“中國概念”首度提出;從重磅歌劇連續上演,到委約創作蔚為大觀;從全新舞臺理念多元實踐,到時尚地標完美融合……25年來,北京國際音樂節踔厲奮發,守正創新,搭建起文化建設成果展示平臺、文化建設經驗交流平臺、文化創新發展合作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平臺。2022年時值北京國際音樂節25周年之際,新京報回顧北京國際音樂節舉辦經驗,借此探討古典樂壇的“中國故事”如何書寫。
開闊視野
注重交流互鑒用《千里江山》致敬新時代
9月24日19:30,保利劇院,中國音樂家協會交響樂團聯盟主席、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攜手中國愛樂樂團,與笙演奏家吳彤、琵琶演奏家趙聰、二胡演奏家陸軼文、鋼琴演奏家賀茗、女高音歌唱家方瓊、竹笛演奏家戴亞,共同呈現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交響樂團聯盟領銜23支交響樂團聯合委約作曲家趙麟創作的交響音詩《千里江山》。交響音詩《千里江山》由余隆倡導和提出創意,在他看來,用這部作品致敬北京國際音樂節二十五周年榮光歷程有著特殊意義,“北京國際音樂節是中國第一個專業的古典音樂節,音樂節的成立對中國古典音樂事業而言是一座里程碑。新作《千里江山》是一部致敬歷史、獻禮新時代的作品,不僅是向北京國際音樂節走過的25周年致敬,更是音樂節作為見證者和參與者,向中國音樂事業蓬勃發展的25年致敬。”
國際互動亦是精彩鳴鑼。9月28日,由亞洲協會特別舉辦的北京國際音樂節25周年特別活動在紐約舉辦,音樂大師伯恩斯坦的女兒杰米·伯恩斯坦,周龍、杜韻、周天等華裔作曲家以及音樂評論家肯·史密斯,以對談的形式回顧北京國際音樂節在連接中國與世界、促進音樂文化交流的卓越貢獻。
從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起,作為藝術總監的余隆和音樂節團隊就秉承著高起點、高水準、國際化的運作準則,在短短幾年內,邀請潘德列茨基、傅聰、阿格里奇、麥斯基等巨匠大師接連到訪,將北京與世界頂級古典音樂演出之間的“時差”徹底消弭。至今25年來,柏林愛樂樂團、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霍格伍德、格魯貝洛娃……一個個從前只存在于電視和唱片封面上的名字或形象,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上向觀眾們獻上了最真摯精彩的表演。“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全世界都在通過北京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的各項事業;北京也是全國的文化中心,這座城市有熱愛藝術的市民。”作為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對這座城市滿懷深情,“我希望音樂節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同時通過職業化的運作,讓北京國際音樂節成為中國藝術界的典范。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北京是世界看中國的首要窗口,更是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平臺,北京國際音樂節創立迄今,始終肩負與世界接軌、為文化交流提供平臺的責任,在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示范引領、擔當作為,讓中國觀眾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
扎根行業
倡導“作品委約” “中國概念”,展現前沿舞臺
伴隨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首都北京多維影響力不斷提升,北京國際音樂節也在逐年成長、發展、壯大,視野不斷縱深,格局不斷拓展,堅持、堅守、堅韌,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奮進的關鍵詞。北京國際音樂節于2001年率先在中國建立“作品委約體系”,成為與世界深度接軌的標志之一。委約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創作《大提琴協奏曲》,這是中國藝術機構以國際標準和模式與世界樂壇實現交流邁出的新的一步。迄今為止,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委約名錄已有22部作品,委約對象包括潘德列茨基、陳銀淑、霍華德·肖、亞倫·齊格曼、譚盾、葉小綱、陳其鋼、周龍等國內外作曲大家。從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到廣闊的世界舞臺,以普利策音樂獎為標志,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委約體系獲得了作曲家們的積極響應,更贏得了來自世界的尊重與認可。
2002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首先提出“中國概念”。從民族音樂作品專場到傳統戲劇戲曲的上演,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豐富瑰寶。在根植中國傳統文化、展現中國音樂多樣風貌的基礎上,通過將中國概念與建立委約體系、“中國歌劇回家”等創新策劃相結合,北京國際音樂節作為新作品走向世界的起點,鼓勵和激發中國當代音樂家的創作,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用作品展現出現代、開放、包容、自信的中國形象。一部部作品,推動北京國際音樂節實現了從“集散地”到“孵化器”、從“中國風格”到“中國概念”的雙重轉型。
現代歌劇也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獲得了充分的關注,從2002年貝爾格歌劇《璐璐》在音樂節完成亞洲首演開始,從引發社會深思的普利策音樂獎獲獎作品,到不斷打破傳統觀演模式的浸沒式歌劇,從二十世紀的名家名作,到青年作曲家的最新創作,各類現代歌劇、劇場作品在音樂節不斷刷新觀眾對“新”的印象,北京國際音樂節憑借獨特視角,為中國觀眾展現著世界歌劇舞臺的最前沿景象。從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始,上演內容、風格豐富的歌劇作品,為觀眾展現歌劇藝術的多樣魅力,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進行節目策劃的原則。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歌劇演出致力于傳頌經典,吸引更多觀眾走近歌劇、感受歌劇、了解歌劇,用耳熟能詳的旋律培養觀眾基礎。此后,北京國際音樂節通過“德奧巨制”樹立國內歌劇藝術專業化的標桿,從《尼伯龍根的指環》在國內首次完整上演的轟動性文化事件,到上演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代表性歌劇作品,北京國際音樂節以一次又一次“國內首演”填補著歌劇迷的觀演空白。24屆的過往歷程中,北京國際音樂節已經上演了56部歌劇作品,彰顯出音樂節“藝術至上”的理念。其中有36部作品以“國內首演”形式與觀眾見面。
精神培沃
推動文化創新,賦能藝術新生活
1998年,北京國際音樂節成為觀眾走進音樂廳的新起點;2010年,北京國際音樂節又成為了古典音樂走出音樂廳的新起點,走進城市空間,將音樂融入生活,從三里屯到國貿,從長城腳下到紫禁之巔,音樂節的足跡遍布北京的城市地標,讓音符響徹古老又現代的北京,讓古典音樂成為都市文藝生活的新時尚。
北京國際音樂節始終高度重視對青年音樂人才的挖掘與培養。25年來,北京國際音樂節已經成為了中國青年音樂家職業生涯中第一個重要舞臺,邁向世界舞臺的第一步。2017年,北京國際音樂節更是設立“青年音樂家獎”,以授獎的方式進一步激勵青年人才。2018年,余隆將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的接力棒交接到鄒爽手中,為青年音樂人才提供平臺的宗旨由臺前交接到幕后,為中國古典音樂事業造血的目標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北京國際音樂節為青年音樂家提供的舞臺不斷升級,頂級舞臺匯聚業內外的期待目光,更自由的策劃彰顯青年音樂家的無限創造力。
青樹綴新花,創新是文藝生命的基因密碼,北京國際音樂節堅持以創新為動力,全面推進藝術生產、運營模式、傳播推廣創新,不斷打開傳播古典音樂文化的新思路,推動文化創新,賦能美好生活。未來,北京國際音樂節將繼續秉承“藝術至上”的宗旨與理念,踐行初心使命之誠、理想信念之堅、使命擔當之重,助力“大戲看北京”新名片打造,為首都文藝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貢獻己力。
責任編輯:任亮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