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秋
摘要:一條蜿蜒的沙土路穿過橡樹林通向山腳,雨水把沙土路切割得傷痕累累。黃綠斑斕的兩道山嶺,片片蒼翠的松樹林,塊塊明亮的池塘,筆直的高速公路,奔馳的車輛,高樓林立的集鎮,秋收后待耕的田疇,每一處風景都無比熟悉。
□ 朱國喜
長時間沒有在家陪伴父母了,今年國慶節因為天氣原因在老家住了多日,與雙親共進三餐,其樂融融。然而,免不了要出門走走。行走間,感受到了故鄉的秋,今年與往年不同,與他鄉有別。
重陽節前夜,天氣突變,寒風伴著細雨,氣溫驟降。幾個月沒下雨了,算是一場甘霖,擁裹了中原大地。雨不間斷下了三天三夜,滴滴答答的雨聲敲打著玻璃窗,北風使勁搖晃著樹冠,蕭瑟景象籠罩著故鄉的小村莊。
雨終于停了,云還沒有完全散去。天空較晴日低了許多,仿佛伸手可觸。烏鴉蹲在電線上發呆,喜鵲在修長的楊樹梢喳喳鳴叫。光禿禿的田地“喝”足了水分,只等天晴略微干些,便可以撒歡耕種。“寒露兩旁看早麥”,正是秋播的好時節。
久雨初歇,晨霧頗重。村莊半隱半露,一排粉墻黛瓦的別墅若隱若現。鄰家叔叔早起,穿上了棉衣,弓著背,沿著村路察看墑情,兩只土狗緊隨其后,搖著尾巴,不緊不慢地跟著。與他打招呼,他面帶微笑,這笑是給我的,更是送給這場透墑雨的。
早飯后,云霽霧散,村莊露出真面目。穿村而過的柏油路被雨水洗得烏亮。潔白的院墻上寫著紅標語,內容是保護人居環境的。提琴塑像和工農兵塑像格外潔凈。一家家手工提琴作坊的門樓上的國旗格外醒目。不遠處的山尖還隱在霧中,兩邊的山嶺莽莽蒼蒼。
沿村路北去,小狗歡快地跟在身后。橡樹葉凌亂地躺在路面上,任車輛碾壓而過。池塘里蓄滿了水,顏色有些渾濁。山嶺在水塘里投了模糊的影,顯得有些寂寞。這是一條“四好”鄉村公路,路邊新砌了排水溝,栽種了紫薇、海棠、櫻花、冬青等多種觀賞植物,春夏秋三季,不同的花卉應時而開,姹紫嫣紅。紫薇又名“百日紅”,云霞般的花謝去不久,尚余一兩束懨懨地開著,為即將謝幕的秋送行。
20世紀90年代初,全鄉勞力來這里綠化荒山,種下了數以萬計的馬尾松幼苗。如今,幼苗長成參天大樹,密密的松樹滿坡滿嶺,松針積了厚厚一層。松樹林成了鄉村游的市民小憩、養心、野炊的好去處。他們的活動痕跡尚在,任冷風冷雨也涂抹不去。
一條蜿蜒的沙土路穿過橡樹林通向山腳,雨水把沙土路切割得傷痕累累。穿過樹林,便是一大片草地,草色泛黃,延伸到山腳和樹林。生活條件好轉,年輕人外出務工增多,養牛戶幾乎絕跡,經年累月地休牧改變了山嶺的面貌,無數的荊條長得一人多高。它們彼此勾連交錯,把小時候走過的山路遮掩起來,仔細辨認,依稀可以識別。撥開密密麻麻的荊條,踩著略微濕滑的蚰蜒路向上攀登。
站在半山腰的巨石上,舉目張望,重巒疊嶂盡收眼底。黃綠斑斕的兩道山嶺,片片蒼翠的松樹林,塊塊明亮的池塘,筆直的高速公路,奔馳的車輛,高樓林立的集鎮,秋收后待耕的田疇,每一處風景都無比熟悉。竹溝水庫像一塊不規則的明鏡,隱在山嶺間。烈士陵園的紀念碑立在山頭,紀念碑下一定有游客在駐足仰望,向長眠于此的先烈們致敬。竹溝是一塊紅色熱土,曾經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在這里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大批新四軍骨干人員從竹溝走出去,奔赴皖蘇一線抗擊日軍,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血雨腥風已成過去,今天的幸福生活越來越美。養育我長大的小山村名聲在外,村中十幾家手工提琴作坊生意興隆,吸納了本地不少青年來小村務工。
天地造化,萬物有靈。斑斕的秋色里,故鄉的秋風姿綽約。高聳的風力發電,連片的太陽能光伏,市內海拔最高的村莊,它們都是秋的點綴。不同于往昔,一切都變了模樣。
責任編輯: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