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轡澄清天下志 廉吏名節千秋傳
摘要:有關范滂為政的故事,《后漢書》中《范滂傳》《黨錮傳》《資治通鑒》《后漢演義》等均有詳細記載。而范滂認為李頌缺德無才,不予委任。據村民介紹,古時,村前的高地為范滂的演武廳。范滂被害后,范姓人紛紛逃亡外地。可是,這里究竟是否為范滂故里?
□肖永成
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驅車數十公里拜訪了古代東漢名士范滂的墓地。
范滂墓在確山縣劉店鎮大劉莊行政村古莊村民組。進了古莊村,導航提醒范滂墓就在身旁左側,但前后左右尋找,并無古墓的蹤跡,向一位路過的村民打聽才知,范滂墓就在進村不遠處水泥路的右側,并熱心地給我帶路,在相距幾十米的一片荒地,她說,那就是范滂墓。我心里不禁一驚,這里除了長些茂盛的雜草和一棵老構樹外,并未見墳墓。村民見狀,說這里原來有墓有碑,后來扒了,你扒開雜草仔細看看,應該還有砸爛的墓碑。
我心情忐忑地扒開荒草藤蔓,看到下面東西豎放著兩塊殘碑。西側殘碑上刻有20公分見方的繁體大字“東漢太尉”字樣,再仔細辨認,下方還顯示有“范”字的“氵”和“墓”字的“土”;隨即查看東側殘碑,見上面刻有“清同治七年歲次戊辰冬月”“知確山縣口口口文海敬書”字樣,方知這兩塊殘碑應是一體的范滂墓碑。立碑時的“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距今已154年,而范滂被害于公元169年,于今也有1853年了。看到眼前這一幕,我心中頓覺悲涼。
范滂(公元137年~169年)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漯河)人,23歲任清詔使,因懲治污吏貪腐有功,升光祿勛主事,曾被太尉黃瓊舉薦,后為太守宗資代理功曹一職處理政事。范滂為政清廉正直、不畏奸佞、疾惡如仇,短暫的一生經歷了兩次黨錮之禍,年僅33歲時被害,令后世千千萬萬人為其扼腕嘆息。《后漢書·范滂傳》中說,范滂“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案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風解印綬去”。有關范滂為政的故事,《后漢書》中《范滂傳》《黨錮傳》《資治通鑒》《后漢演義》等均有詳細記載。值得一提的是,范滂被太尉黃瓊征召任用時,體察民情,檢舉揭發了20多個作惡多端的刺史。他認為,忠臣除掉奸佞之人,朝內風氣才能清明。范滂的外甥李頌,是西平王李通的后代,其人行為不端,為鄉鄰所痛恨。但由于此人善于鉆營拍馬,皇帝近臣唐衡多次推薦其入朝為官。而范滂認為李頌缺德無才,不予委任。由此可見,范滂是一位志存高遠、一身正氣的青年才俊。
可惜的是,范滂生不逢時,他所處的東漢末年,政治黑暗,長期被外戚和宦官把持,官僚階層異常腐敗。當時,一大批具有極高氣節和膽量的士人,毅然決然地投入反對宦官和外戚的斗爭中,范滂也是其中一員,朝廷稱這樣的一群人為“黨人”。在東漢桓、靈二帝時,因兩次黨錮之禍,諸如李膺、杜密這樣的名士被殺害的就有100多人,貶官、流放或監禁的有700多人。史載,范滂第二次接到逮捕的詔書后,為了保護他人,毅然與母親訣別,主動投獄,慷慨赴死,表現出一位士大夫秉持道義、寧死不屈的凜然正氣。令人悲哀的是,當時才14歲的漢靈帝連“黨人”是什么都不懂,完全聽信宦官讒言。就連以“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而揚名的陳蕃,在這場斗爭中也未能幸免于難。因而,范滂在那個時代,不僅沒有實現自己的偉大政治抱負,還最終成了朝廷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范滂的命運結局,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古莊往南是范滂坡,兩者相距數百米,村莊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尤其是村前有一處高地,東有池塘,西有竹林,明顯呈現著坡地的形狀。據村民介紹,古時,村前的高地為范滂的演武廳。范滂被害后,范姓人紛紛逃亡外地。后來,范姓后人改為古姓,回鄉聚于此地。為了紀念范滂,他們給村子起名為范滂坡和古莊。至今,范滂坡和古莊仍多為古姓。可是,這里究竟是否為范滂故里?他死后為何葬于古莊?墓中同穴為何葬有兩人?還需繼續探究。
責任編輯:任亮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