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開 香滿余莊
摘要:自治:大家的事大家辦 走進余莊自然村,只見花園式樓房鱗次櫛比、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門口、游園里花紅柳綠、廣場里村民悠閑地鍛煉身體…… “村里這些變化得益于自治。”余寶龍說:“村委把反對天價彩禮等寫入村規民約,并成立廣場舞迎親隊,為新人舉辦新式婚禮,把喜事辦得熱熱鬧鬧,老百姓都非常支持。”
記者 鄧丹華 通訊員 林建民 楊明華
“做夢也想不到,老了過上了小康生活。”秋分剛過,汝南縣常興鎮馮樓村余莊自然村78歲的吳芳芝老人感慨地說。她老伴兒早年病逝,自己拉扯4個孩子長大,如今孩子都成家立業,她住在三層小樓里,生活無憂無慮。
在余莊自然村,像吳芳芝老人一樣享受幸福晚年的老人有80多名。“村民之所以過上今天的好日子,是馮樓村多年實行自治、德治、法治的結果。”馮樓村黨支部書記陳素芝說。
自治:大家的事大家辦
走進余莊自然村,只見花園式樓房鱗次櫛比、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門口、游園里花紅柳綠、廣場里村民悠閑地鍛煉身體……
“村里這些變化得益于自治。”馮樓村原黨支部書記余寶龍說。20世紀80年代初,他和村里10多名黨員商議,動員年輕人抱團北上南下掙錢,家里事務由“五老協會”負責。于是,30多戶村民攜家帶口到大城市發展。
依靠誠實守信、勤勞肯干,這些村民在各自崗位上取得一些成績。余志強在深圳某大型商超租賃2個柜臺,專營電子產品,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余小朋的2個兒子大學畢業后,分別在鄭州注冊成立了信息工程公司和文化傳媒公司。如今,余莊自然村有13人在上海、廣州開辦公司,30多人在鄭州、駐馬店等地開辦企業,帶動本村200多人就業。
余莊自然村老黨員成立議事會,將經濟社會發展納入議事日程。生產路不通,黨員余水福、余安偉帶頭捐款,并帶動大家捐款,很快就修好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余莊家家爭比環境美、戶戶爭創“五美庭院”;文化生活單調,村民就自發購買音響設備,成立了2支廣場舞隊,每天伴歌起舞。
德治:文明新風戶戶傳
“親幫親、鄰幫鄰,余莊都是一家人”是余莊自然村祖祖輩輩留下的傳統。
今年麥收期間,村民余心建家的98畝小麥曬滿水泥路。傍晚,天空突然烏云密布。“快幫心建家收麥。”隨著村民一聲吆喝,霎時,男女老少齊上陣,終于趕在下雨前將小麥收回家。
隨著外出務工人員逐步增多,村里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生活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于是,議事會把尊老愛幼納入村規民約,不論誰家有紅白事,只要“五老協會”將信息在微信群一發布,在外的人都會不約而同提前趕回。
“平時,無論誰回來都會去村里留守老人家噓寒問暖,讓老人和孩子感到不孤單、無牽掛。”在深圳做生意的村民余志強說。
為倡導文明新風,村里還修訂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余寶龍說:“村委把反對天價彩禮等寫入村規民約,并成立廣場舞迎親隊,為新人舉辦新式婚禮,把喜事辦得熱熱鬧鬧,老百姓都非常支持。”
法治:家和才能萬事興
“在余莊自然村,婆媳之間、鄰里之間要是發生矛盾糾紛,都不好意思。”68歲的老黨員余井好說。
早些年,村里有2戶人家因為宅基地發生糾紛,多次調解未果。“不能讓外村人看咱村的笑話。”余井好等9名老黨員組成“法律明白人”小組,自發成立道德評議會,從國法、人情等方面輪流給他們做思想工作,直到兩家互相道歉、握手言和。自此,村民視鄰里和諧為光榮、鬧矛盾糾紛為恥辱,再也沒有出現過鄰里不和諧現象。
余莊自然村每半年開展一次“好婆婆”“好媳婦”“好丈夫”和“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對評選出的先進典型,敲鑼打鼓給予表彰。目前,余莊自然村有村級以上“文明家庭”50戶、“五美庭院”80戶、“好婆婆”“好媳婦”“好丈夫”70多人。其中,60戶家庭榮獲縣、鎮“文明家庭”“五美庭院”稱號。
責任編輯:任亮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