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原 看三秋丨玉米適當晚收 每畝增產百斤
僅僅因為晚收,朱偉嶺種植的4000多畝玉米今年將增產40萬斤。
10月3日,在長葛市石象鎮一塊玉米地里,一輛玉米收割機正在收籽粒,隨后,一輛秸稈粉碎機將殘余的秸稈粉碎還田。
朱偉嶺從玉米稈上掰下一棒玉米,又從中間掰斷。他指著玉米粒說:“你看,玉米已經完全成熟,沒有一點孕白,這個時候收玉米產量最高。”
如果10天前收玉米會怎樣?朱偉嶺說:“10天前玉米粒至少有三分之一孕白,現在收要比10天前收每畝地增產100斤。”
朱偉嶺是石象鎮尚官曹村人,1998年從河南農業大學畢業后留在校辦企業,負責種子科研推廣。2006年,他從學校辭職,回家鄉流轉土地研發種子。目前,他在家鄉流轉土地4000多畝,同時帶動周圍5個行政村的上萬畝耕地,統一耕種、統一收獲。
朱偉嶺既是種植大戶,又是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許昌綜合試驗站站長。對農民為什么喜歡早收玉米,他分析說,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天氣的不可控制,一旦遭遇連陰雨,可能顆粒無收;二是沒有晾曬場地和烘干設備,如果玉米發霉就賣不上價,因此即便玉米沒有完全成熟,農民也寧愿趁天好早收。
朱偉嶺為什么敢于晚收?因為有烘干設備。今年,他投資上百萬元安裝了一套烘干設備,24小時能烘干玉米180噸。他說:“上馬了烘干設備后,秋季種玉米更有底氣了,今年我帶動周圍農戶共種植玉米1.5萬畝。”
因為收得晚,這1.5萬畝玉米畝產量超過1100斤。朱偉嶺介紹,這些玉米全部是訂單玉米,是高支鏈淀粉玉米,比普通玉米淀粉含量高,比較甜、黏,也比普通玉米的賣價高得多。
作為在生產一線的育種專家,朱偉嶺對農業生產中的細微變化更為敏感。他說,全球氣候變暖,農業生產也要隨著氣候變化適當推遲農時,玉米適當晚收,小麥也要適當晚播,良種配良法,才能更好地實現農業增收、農民致富。
責任編輯:姬淑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