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筆下的壺公觀
摘要:宋朝稱壺公觀,也稱壺仙觀、大木觀,是當時蔡州一處非常出名的景致,不少宋代文人的著作里都留有它的影子,著名的如蘇轍的《蔡州壺公觀劉道士〈并引〉》、宋朝陳師道的《壺公觀大木》、秦觀的《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二首》、呂南公的《出蔡州》、劉敞的《壺公祠送別》等。
趙新春
汝南壺公觀(亦稱壺仙觀)位于汝南縣城西北7.5公里的壺仙觀村,至今遺跡尚存,是汝南市井小吏費長房遇仙的地方,供奉的是他的師傅——壺公。
栗東旭/繪
蘇轍有一首《蔡州壺公觀劉道士》詩,說的就是這座壺公觀。這首詩的詩引記錄了兩任蔡州的歐陽修的一段軼事。元祐八年(1093年)七月,蘇轍的女婿曹煥從安陸回京路過蔡州,游了壺公觀,拜謁了觀中年已87歲的道長劉道淵。劉道長神氣甚清,特別善談,身上一件細布單衣,縫縫補補,滿是補丁。在他房間的墻壁上題滿詩文,都是說歐陽修與劉道長交換衣服的雅事。曹煥問其緣由,老道長略顯惆悵地告訴他:我身上這件衣服是淮西守(蔡州知州)歐陽永叔(歐陽修)所贈。世人都說歐陽永叔工文詞,善辯論,忠信篤學,卻沒有人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他與我有夙契,且同年出生。當年他離開蔡州時,把這件衣服給我作為留念。我穿著它30年,縫縫補補,從沒有一點污垢與俗氣。等我接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也距離開人世不遠了。曹煥有點不解,想再問問,老道長卻一句不答了。這讓蘇轍想起自己“少與兄子瞻”從游歐陽修,一直懷疑歐陽修是“神仙天人,非世俗之士”的往事,記起了當年歐陽修與謝希深、尹師魯、梅圣俞等人同游嵩山,見蒼崖絕澗之上有苔蘚所書“神清之洞”4個大字,其他人皆言不見的奇事。將兩件事聯系起來,蘇轍覺得劉道長所說與歐陽修所說十分吻合,感慨萬千中作《蔡州壺公觀劉道士(并引)》,贈給歐陽修的兒子:思潁求歸今幾時,布衣猶在老劉師。龍章舊有世人識,蟬蛻惟應野老知。昔葬衣冠今在否,近傳音問不須疑。曾聞圯上逢黃石,久矣留侯不見欺。
詩引中他還提到,當時的壺公觀“懸壺之木,木老死久矣,環生孫蘗無數。”關于這棵“懸壺之木”,當時曾任蔡州通判的劉敞寫有《壺公祠大樹》詩和《壺公祠大樹記》文。他的《壺公祠大樹》詩說這棵樹已有千年:“若人既羽化,伊樹亦千年。委干龍蛇蟄(此樹枝反下入土中),交陰孔翠鮮。流光駒過隙,浮世海成田。信有壺中藥,能移物外天。真游藐何許,神理信茫然。會見遼東鶴,悲歌感市廛(壺公所居近市。今此樹乃在郊外,非漢時城也)。”
宋朝探花、上蔡人祖無擇游歷壺公觀,寫有《題蔡州壺仙觀》:鶯老花殘過禁煙,杖藜閑步到壺仙。仙家本是無塵地,別有風光一洞天。題記中說,那時的壺仙觀院內因“有仙榆數十株,亦名大木觀”。
宋朝稱壺公觀,也稱壺仙觀、大木觀,是當時蔡州一處非常出名的景致,不少宋代文人的著作里都留有它的影子,著名的如蘇轍的《蔡州壺公觀劉道士〈并引〉》、宋朝陳師道的《壺公觀大木》、秦觀的《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二首》、呂南公的《出蔡州》、劉敞的《壺公祠送別》等。
到明清時,壺公觀已經衰落。“壺公仙跡”被文人推為“汝南十景” 之一,明末清初當地著名文人羊璘寫有《壺公仙跡》:“市上白頭翁已去,傳來姓字多荒唐。翻身欲解壺中訣,煮石先傾樓下觴。鶴子往還等石火,靈祠興廢歷齊梁。一灣沙濕銀杏樹,野草青青晚日黃。”
曾參與清《河南通志》纂修的汝南人修志文人李根茂也寫有《秋日游壺仙觀》:“壺公遺觀傍荒丘,汝水縈回繞觀流。不知仙子何處去,世人猶向此中求。高原日暮牛羊下,廢址風來草樹秋。若是長房乘杖回,桑田滄海亦生愁。”
責任編輯: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