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沓發黃的糧票
摘要:由于有父親給我換的那一部分糧票,再除去一年的寒假和暑假不在學校吃住,等畢業時,我手里還剩下162斤糧票沒有吃完,至今仍珍藏在我家的抽屜里,端坐在時光深處,述說著那段不平常的歲月。
□ 張富存
至今,在我家的抽屜里,還珍藏著一沓有些發黃的糧票。
那是我大專畢業時留下的。不知底細的人可能會疑問了:那時大家的生活不是很緊張嗎?雖說在校的大、中專學生會好一點兒,但吃喝拉撒樣樣也是憑票供應,怎么上著學還節約出糧食來、過上富裕生活了?
且聽我慢慢說。
我是上世紀60年代生人,“物資匱乏”“入不敷出”是那個時代的代名詞,“吃飯要糧票、穿衣要布票、點燈要油票”是那個時期的簡筆與縮寫。不言而喻,大家的生活都非常艱苦。撇開其他,僅說吃飯吧,要是你去出個差、辦個事,沒有糧票就會餓肚子。到了上世紀80年代,人們的日子雖然好過些,但仍然逃脫不了計劃經濟的束縛。記得父親為解決家里的燒柴問題,每年冬天“地蹦走”去平頂山拉煤,臨走時母親總要給父親烙上一些干糧帶上,也是為解路上“沒有糧票就吃不到飯”的困窘。
當時,我的一個叔叔在生產隊里趕馬車,每到“三夏”征購去公社糧店里交公糧時,正讀小學的我,總是纏著叔叔帶著我去,說到底,還不是為了借“給公家辦事之便”吃上一個又白又大的不掏糧票的好面饃?
那個時候,糧票是一個人身份的標志。城里人沒有土地,家里一切吃穿用都靠那個“小紅本”打理,其功能就好比現在的“一卡通”,我們稱為吃“商品糧”。誰要是能吃上“商品糧”,在老少爺們兒眼中,那將是一件最榮耀的事情。我們農村人家靠地吃飯,趕上出門打差,先要去糧店賣些糧食換成糧票當盤纏。那光景,家家戶戶沒吃沒燒的,非必要,有誰舍得拿糧食去換糧票啊!
因此,那時農村的孩子,因為沒有出路,“講不出道道”的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發奮讀書時,都以能“跳出農門、拿著國家的糧本”為誘惑,往往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也是在這種說教熏陶下,站了又倒、倒了又起,與浩浩蕩蕩的高考大軍搶著擠著才過的那條“獨木橋”。
依然記得,就在我去大學報到的前一天晚上,本該高興的父親卻一反常態坐在院子里的門墩石上,一根接一根地抽起了悶煙,并不時發出唏噓的嘆息聲。一次閑聊,從母親的口中才了解到,原來是父親怕我上學時國家供給的糧食不夠吃,猶豫了三天,最后才算下定了決心,傾其家中所有,套毛驢車拉了六魚皮袋小麥,托村上當時在西平縣酒店鄉任糧店主任的宗五爺,兌換了對等的河南省流動糧票,作為我的伙食補貼。進了學校才知道,因為我們是農業院校,國家對我們執行的伙食補助標準相對高一些,男生每人每月34斤糧票,女生28斤。由于有父親給我換的那一部分糧票,再除去一年的寒假和暑假不在學校吃住,等畢業時,我手里還剩下162斤糧票沒有吃完,至今仍珍藏在我家的抽屜里,端坐在時光深處,述說著那段不平常的歲月。
如今,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里,無論你走到哪里,想吃就吃、想買就買,再不用為吃飯發愁,糧票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隨時光遠去;吃“商品糧”早已成為過時的話題,生活在這個大家庭里,不管是生在農村或是城鎮,大家平起平坐,過著愉快的幸福生活。
但每次想起那沓發黃的糧票,想起那個沒有“票”就走不出家門的歲月,我的心底仍會泛起層層漣漪。在我眼里,它不僅是一沓普通的糧票,更重要的是它見證著一段歷史,見證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富強,同時也時時提醒著我:不忘過去,珍惜當下。
責任編輯:任亮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