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不是“治胃病”
摘要:扁鵲曰:‘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扁鵲大哥可以讓他人不生病——這是為醫的最高境界。中醫“治未病”強調的是飲食有節、生活規律、情志暢達,達到“陰平陽秘”“神與形俱,而盡終其天年”的境界。
“治未病”與“治胃病”雖一字之別,確相差千里。“胃病”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的一種,治療固然重要。而“治未病”起源于古代,鮮為人知。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現于《黃帝內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生動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鹖冠子》記載了扁鵲三兄弟的一個寓言:“魏文侯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閭。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于諸侯。’”
在扁鵲看來,他的大哥雖然名聲不好,卻是醫術水平最高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扁鵲大哥可以讓他人不生病——這是為醫的最高境界。
“治未病”不等于中醫不重視治療。提到“治未病”,很多人的觀念就是吃些保健藥品、滋補品等,這是對“治未病”的曲解。中醫“治未病”強調的是飲食有節、生活規律、情志暢達,達到“陰平陽秘”“神與形俱,而盡終其天年”的境界。“是藥三分毒”,中藥盡管副作用小,但對常人來說同樣不能亂用,是不得已才用之。其實,中醫“治未病”是根據人與自然關系和人體生理及疾病規律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是貫穿和體現在生命全過程中的一種“未病先防”及“有病防變”(防疾病轉變加重)。“防病”勝于“治病”的原則和思路,與重視治療并不矛盾。“治未病”顯示了中醫的治療是超前及充滿智慧的,而不是被動地跟在疾病后面。“上工治未病”,故此中醫“治未病”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更需要中醫人去挖掘發揚光大,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人類的全面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駐馬店市中醫院治未病一科 柴 坤)
責任編輯: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