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結碩果鄉村振興謀新篇
摘要:以“三鏈同構、農食融合”行動為契機,規劃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園,持續鞏固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消費扶貧成效,有效銜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記者 鄭付生 邱學忠 張靜
農業產業生機盎然、鄉村環境優美宜居、廣大農民安居樂業……在驛城大地,一幅產業強、村莊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在希望的田野上盡情鋪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驛城區精準施策、攻堅克難,以最堅決的態度、最迅速的行動、最有力的措施,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區農業農村十年發展成績輝煌矚目,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邁出新步伐,人民群眾過上了幸福生活。
拔窮根 開啟幸福新生活
這十年,驛城區上下勠力同心、集中攻堅,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堅持精準施策、合力推進,累計投入各類資金7.89億元,實施扶貧項目874個,圓滿完成37個貧困村退出、9933戶32082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任務,貧困村退出率100%,在全省脫貧攻堅歷屆考核中,持續保持“好”的位次。
小洋房、大產業,務工就在家門口,讀書、就醫兩不愁。走進驛城區沙河店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時代家園小區,一幢幢風格雅致、排列整齊的黃色樓房,干凈整潔的水泥道路,房前屋后的綠化帶,整個小區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漂亮。新時代家園小區是該鎮易地搬遷項目的安置點,來自該鎮靳樓、山灣、趙堯、劉河4個村的54戶貧困戶居住在這里。小區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還設有便民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廣場,搬遷戶的生活有了保障,日子越過越紅火。
既要“挪窮窩”,又要“換窮業”。驛城區堅持以公共服務為根本、以就業幫扶為核心、以產業發展為依托,結合安置點建立了產業扶貧基地,持續對搬遷戶進行各類扶持,提供就業崗位,實現了“搬得好、穩得住、能致富”的良好效果,廣大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強優勢 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風勁揚帆正當時,鄉村產業立潮頭。十年來,驛城區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充分彰顯自身特點,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大做強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特色優勢產業,拓寬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等新型業態,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嶄新格局正逐步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老河鄉地處淺山丘陵區,四處群山環繞。該鄉從小香菇抓起,擴大規模、延長產業鏈,打造香菇品牌,不斷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在老河鄉九和農業種植有限公司香菇園區里,一朵朵飽滿豐盈、光鮮圓潤、香味濃郁的香菇采摘后打包外銷。該鄉通過“基地+農戶”的方式引導農民依靠種植香菇走上了富裕路。目前,全鄉年均種植香菇1000多萬袋,年產值2億多元,香菇種植已成為拓展鄉村振興的產業鏈。
“番順番茄產業園所有大棚均由村民承包,實行統一標準、統一供種、統一管理,免費進行技術指導。成熟后的優質番茄遠銷深圳、香港等地,極受市場歡迎。”胡廟鄉臧集村黨支部書記翟東允介紹,村里農戶還自建了草莓種植園、太陽花種植基地、園林綠化苗圃種植基地,共流轉土地600多畝,解決了100多人就業問題。
良田沃野織錦繡,產業興旺富鄉親。如今的驛城大地一派豐饒景象,處處涌動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澎湃熱潮,充滿了鄉村振興的綠色希望。胡廟番順番茄產業園、蟻蜂魯灣小鎮田園綜合體、水屯禾綠農業種植園、老河香菇產業基地等一大批特色產業以點帶面,示范引領現代新型高效農業發展,充分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彰顯驛城促鄉村振興、謀高質量發展的強勢勁頭。
譜新篇 鄉村振興正當時
接續奮斗正當時,鄉村振興譜新篇。驛城區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戰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發展現代農業。十年來,全區上下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重要舉措,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頭等大事,穩面積、提產能、增效益,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實施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推進綠色食品、綠色原產地等產品認證。
鞏固脫貧成果。嚴格落實五年過渡期內“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抓好三類監測對象動態監測。以“三鏈同構、農食融合”行動為契機,規劃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園,持續鞏固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消費扶貧成效,有效銜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建立結對幫扶機制。按照以城帶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對結對幫扶鄉鎮開展環境整治、宣傳教育、移風易俗、愛心捐贈等活動,堅持用好“1+9+21”工作責任體系,壓緊壓實區、鄉、村三級干部和幫扶街道、區直單位責任。目前,59個區直單位、4700多名機關工作人員參與結對幫扶工作;選派第一書記63名、駐村幫扶干部136名,成立56支駐村工作隊,實現派駐幫扶全覆蓋;132個行政村(社區)均成立村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責任組,配備了村級扶貧專干,形成強大的幫扶合力。
改善人居環境。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扎實治理“六亂”、開展“六清”整治提升行動,全力推進生活污水處理、“廁所革命”和“四美鄉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建設鄉村污水處理廠8座。全區6個“四美鄉村”整鄉推進示范鄉鎮、20個“千萬工程”省級示范村、105個“四美鄉村”示范村全部達到創建標準,水屯鎮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省級美麗小鎮、衛生鄉鎮稱號,蟻蜂鎮榮獲河南省衛生先進單位稱號。
一串串喜人數字、一幅幅美麗鄉村畫卷、一張張喜悅的笑臉,昭示著全區“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的發展變遷。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