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談判為何久拖不決
摘要:美國《紐約時報》撰文分析稱,特朗普政府退出協議是因為“堅信一套新的更具壓迫性的制裁措施將削弱伊朗,足以羞辱伊朗,讓伊朗接受對美國更有利的新條款”。
新華社德黑蘭9月4日電 (國際觀察)伊核談判為何久拖不決
新華社記者 高文成
美國政府日前稱,伊朗對恢復履行2015年伊核協議“最終文本”作出的提議“沒有建設性”。這令伊核談判前景再度變得不明朗。分析人士指出,伊核協議談判久拖不決,重要原因在于美國國內兩黨在伊核問題上分歧嚴重。同時,美方長期對伊霸凌政策和單方面退出協議的不光彩歷史,也讓伊朗對其難以信任。
“球在美國一邊”
2015年7月,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核協議。2018年5月,美國單方面退出協議,隨后重啟并新增一系列對伊制裁措施。2019年5月以來,伊朗逐步中止履行協議部分條款,但承諾所采取措施“可逆”。2021年4月起,伊核協議相關方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多輪會談,討論美伊恢復履約問題,美國間接參與談判。
今年8月初,歐盟向伊核協議相關方提交了一份關于恢復履行2015年伊核協議的“最終文本”,伊朗隨后就此回應并給出修改提議。8月24日,伊方收到美國對伊朗所作提議的回應。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卡納尼本月2日說,伊朗已完成對美方意見的評估并向美方作出答復,以期推動談判完成,這一答復為完成談判提供了“建設性路徑”。伊朗《德黑蘭時報》刊發題為《球又回到了美國一邊》的文章說,當前階段,華盛頓“有必要、有義務”作出政治決定,保持會談向前推進。
然而,美國媒體日前援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的話說,美國已通過歐盟收到伊方意見,但美方認為其提議“沒有建設性”。伊朗談判團隊顧問穆罕默德·馬蘭迪對此回應說,對于美國來說,“建設性”通常意味著接受美國的條款,但對伊朗來說,“建設性”意味著一項平衡和有保障的協議。如果美國做出正確的決定,可以迅速達成協議。
美國喪失信譽
近來,美國國內黨派斗爭日趨激烈,共和黨人持續對民主黨政府施加壓力,反對與伊朗達成協議,甚至揚言破壞可能達成的協議。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報道指出,拖延各方達成最終協議的是“美國內部問題和拜登政府決策軟弱”。在美國中期選舉前,美方“并沒有將現任政府和民主黨的政治資本花在這一協議上的意愿”。
美國國內政治嚴重對立致使其在伊核問題上態度不斷反復,包括此前特朗普政府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的失信之舉,使得伊朗十分懷疑美國持續履約的意愿和能力。
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日前表示,伊朗需要美國作出“更有力和更可靠的保證”。隸屬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伊朗光明通訊社評論說,考慮到美國不守信用的歷史,德黑蘭沒有理由加入一份沒有強有力保證的協議。在一份不穩定且沒有保證的協議中,伊朗的主要經濟利益將無法保障,外國公司在伊投資的需求無法實現。
馬蘭迪在接受卡塔爾半島電視臺采訪時說,要達成的潛在協議不應該有任何含糊之處,因為美國可能會將此類漏洞作為借口,再次退出伊核協議。伊朗談判團隊試圖設置條件,使美國不付出代價就無法退出協議。
不改霸道做派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對伊朗長期奉行敵視政策,其霸道做派造成雙邊關系持續緊張,是談判久拖不決的更深層原因。同時,這也意味著,談判即使達成協議也可能比較脆弱。
特朗普政府的對伊政策就充分體現了美國的霸凌本色。2018年,特朗普政府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對伊朗進行極限施壓。美國《紐約時報》撰文分析稱,特朗普政府退出協議是因為“堅信一套新的更具壓迫性的制裁措施將削弱伊朗,足以羞辱伊朗,讓伊朗接受對美國更有利的新條款”。然而,“極限施壓政策遭遇了失敗”。
拜登政府上臺后表示有意恢復履行伊核協議,但伊朗副外長兼伊朗核問題首席談判代表巴蓋里認為,現任美國政府沒能與前任政府“臭名昭著的(政策)遺產”保持距離。談判過程中,美國不斷提高威脅調門、加碼對伊制裁。伊朗外交部說,現任和前任美國政府都沉迷于把制裁作為工具,這是美國霸權的一個標志。
就在上月底伊核談判進入關鍵階段之際,美軍連續3天在敘利亞東北部對所謂“與伊朗有關聯”的武裝人員發起空襲。《德黑蘭時報》指出,美國的空襲一是為了暗示并不急于與伊朗達成協議,二是欲借此表明,即便與伊朗簽署協議后也不會停止在該地區的軍事行動。
美國智庫昆西負責任治國研究會執行副總裁特里塔·帕爾西說,美國尋求在中東地區打造反伊朗軍事聯盟,并為伊朗的地區競爭對手提供先進武器系統。這會加劇中東地區分裂,造成伊核協議難以持續。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