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生泰斗”周海水
摘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上世紀30年代周海水在莪溝村“戲坊窯”把豫東調和豫西調這一交融、結合,被稱為豫劇,也為豫劇此后的繁榮發(fā)展起到了奠基和決定性的作用。周海水之所以被稱為豫劇“一代宗師”,除他較高的藝術造詣外,還因為他注重培養(yǎng)豫劇人才。
記者 柳浩楠
提起家鄉(xiāng)走出去的豫劇大師,大家耳熟能詳?shù)挠旭v馬店市遂平縣人“現(xiàn)代豫劇之父”、著名藝術家樊粹庭;國家一級演員、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上海白玉蘭藝術獎得主,豫劇大師常香玉的入室弟子正陽縣人汪荃珍;師承豫劇大師桑振君,繼承了豫劇“桑派”藝術字乖韻巧、委婉俏麗、百句不竭演唱風格的西平縣人苗文華等。在豫劇發(fā)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周海水則很少有人提到。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社會局勢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周海水就出生在這一年的駐馬店市上蔡縣。光緒末年,周海水的父親周馬成因妻子的離世和家庭貧寒,領著3個兒子往北討生,最后到了汜水縣韓村(今屬滎陽市王村鎮(zhèn))落戶。
當時,汜水、滎陽一帶鄉(xiāng)村廟會較多,廟會上又盛行唱戲,當?shù)赜性S多唱豫劇的戲班。周馬成落戶韓村后,帶著孩子在廟會賣湯餅為生。由于天天跟著戲班子轉,周海水漸漸愛上了唱戲。周海水天資聰穎,看過演出之后,總能學得惟妙惟肖。11歲時,周海水到密縣超化鎮(zhèn)莪溝村入戲班學戲,開始學的是丑角,后來因嗓音高亢、清脆動聽而改為須生。他字正腔圓,演技出眾,名氣越來越大,逐漸紅遍豫西各縣,被豫西調譽為“須生泰斗”,代表當時豫西調的最高水平。
豫西調,是豫劇前身的一個流派,也稱西府調,早年多在豫西密縣超化鎮(zhèn)莪溝村以及洛陽一帶演出,百姓稱之為“靠山吼”,讀書人戲稱為“山梆子”“粗梆子”。藝人們相傳,山梆子豫西調是由清乾隆年間朱仙鎮(zhèn)蔣門的一支流傳下來的。在清光緒年間之前,豫西調和祥符調在板路、唱腔上基本相同,直到光緒末年才改唱下五音,和豫東的上五音唱法有了明顯區(qū)別。自此,藝人們?yōu)榱藚^(qū)別,把開封等地的上五音唱法稱之為豫東調,密縣與洛陽一帶的下五音唱法稱之為豫西調、西府調。
周海水(資料圖片)
在戲曲發(fā)展的道路上,周海水勇于探索,開創(chuàng)了不同地域風格的大融合,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豫劇須生表演聲腔藝術。豫劇過去的念白多是方言,無韻味。周海水吸收京劇里演唱、道白、做工方面的精華,融匯在豫劇里,首創(chuàng)了“豫劇京白”。周海水的唱腔講究三分唱、七分白,念白抑揚頓挫,噴口音合度自然,富有力度,唱腔為豫西調的下五音。吐字清、腔調潤、噴口準確脆拔,富有力度,效果強烈。其表演絕技甚多,尤其是他的“氣死功”,表演瞬息之間“氣斷命絕”,堪稱是梨園一絕。周海水還常請人改進劇情,剔除糟粕,精煉戲詞,不斷完善劇本。
豫劇的發(fā)源地就在新密市超化鎮(zhèn)莪溝村的一座窯洞,被后人稱為“戲坊窯”,所以莪溝村“戲坊窯”也是豫劇第一個古戲校。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上世紀30年代周海水在莪溝村“戲坊窯”把豫東調和豫西調這一交融、結合,被稱為豫劇,也為豫劇此后的繁榮發(fā)展起到了奠基和決定性的作用。
清末民初,滎陽的張同慶、賈峪的張小乾、密縣的張福壽因較高的藝術造詣被稱為“豫西三張”。周海水于“豫西三張”之外獨辟蹊徑,自成一派,號稱“一周三張”,并被豫劇界譽為“須生泰斗”。他們?yōu)樵ノ髡{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發(fā)揚光大了豫西調聲腔藝術。
周海水不僅是個好演員,更是個好教師、好掌班,具有卓越的組織才能。1928年,周海水在鄭州創(chuàng)辦“太乙班”,集各路演員于一爐,打破門戶之別,影響非常大。在長期帶班演出中,周海水重視培養(yǎng)新人,生活上寬厚關愛,藝術上嚴格要求,把自己的各種演唱技藝精心教給他們。周海水的科班要求學徒學戲學方法,不只單純模仿老師的唱腔,還要根據(jù)自己的嗓音條件去唱,唱出自己的特色。
常香玉9歲隨父張福仙搭班學戲,拜周海水為師。崔蘭田5歲隨父母逃荒到鄭州,11歲拜周海水為師。1938年蔣介石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致使鄭洛一線難民云集。周海水為解決難民子女生活問題,又在鄭州杜嶺中街路南的一座小院里,建成“太乙新班”,招收學徒,傳授技藝。
“太乙班”前后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名震豫劇界的大師姐“三蘭一香”與小師妹“十八蘭”便出自他的門下。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后,無論在哪里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20世紀30年代末“十八蘭”真正唱響,她們的走紅之地就在滎陽、汜水一帶。相傳有一位名叫牛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喜歡看對臺戲,先請名聲頗大的“三張”之首張同慶,又請周海水率班前來打擂臺。演出前,“太乙新班”生、旦、凈、丑18坤伶,牛士孔均以“蘭”字命名寫出海報,廣為張貼。據(jù)海報上“十八蘭”的名次為:湯蘭香、車蘭玉、毛蘭花、羅蘭梅、崔蘭田、劉蘭
玉、張?zhí)m寶、劉蘭英、李蘭菊、陳蘭榮、馬蘭芝、王蘭琴、馮蘭青、馬蘭鳳、郭蘭云、秦蘭花、汪蘭巧、周蘭鳳。“十八蘭”中,生、旦、凈、丑俱全,各有千秋。兩臺戲對唱,觀眾多者自然勝出。
周海水提前做好準備,《桃花庵》《賣苗郎》《秦香蓮》等幾出戲中的生、旦、凈、丑均安排讓“十八蘭”唱主角,她們一人兼老生、青衣兩角兒。在對演中,“太乙新班”三獲全勝。看罷戲后牛士孔還作詩一首:“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周門。”這次演出后,被譽為豫劇泰斗的“豫西三張”之一張同慶感嘆道:“我班聲譽,今日竟輸于這群小妮手上!”因此,就有了三張不如一周之說。
周海水是西府調藝人,他打破流派界限,1936年前后兩次到開封演出,與祥符調藝人張子林在省城開封合演《收吳漢》,使不同風格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技巧,兼容并蓄,融會貫通。當時,13歲的常香玉隨團演出,在開封以新編《六部西廂》一炮打響。同年底,周海水又率戲班進西安演出,擴大了豫劇在西北的影響。其杰出的組織、管理能力,曾使豫劇人才迭出。
新中國成立后,周海水很受鼓舞,率領全班演員多次舉行義演,慰問部隊。還與常香玉、馬金鳳等遠赴上海、南京公演,捐款支援抗美援朝。1955年周海水進滎陽縣豫劇團,1956年調開封地區(qū)豫劇團,1962年以《清風亭》一劇參加了河南省名老藝人會演。因積勞成疾,1964年10月周海水逝于鄭州杜嶺中街寓所。
蘇蘭芳(資料圖片)
已有百歲高齡的蘇蘭芳老人是周海水的第一代女弟子,被媒體尊稱為“豫西調活化石”。蘇蘭芳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她和姐姐蘇蘭芬同為鄭州說書藝人蘇戰(zhàn)奎的養(yǎng)女。10歲時,姐妹倆和湯蘭香3人一起被師傅周海水收為弟子。由于師傅管教有方,加上自己刻苦演練,3個女孩進步很快,一年以后就能排簡單的戲了。湯蘭香演正旦,蘇蘭芬飾小旦,蘇蘭芳扮小生,先是排《劉秀討飯》《跳花園》等簡單的戲,后來排大戲,如《姚剛征南》《破洪州》《破天門》等。
蘇蘭芳稱自己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扛起師傅的大旗,愧對師傅周海水的培養(yǎng)。周海水之所以被稱為豫劇“一代宗師”,除他較高的藝術造詣外,還因為他注重培養(yǎng)豫劇人才。蘇蘭芳回憶,周海水師傅品行端正、惜貧愛老,即使是個跑龍?zhí)椎模财降葘ΥW生跟自己親閨女一樣,雖然要求很嚴,但從不打罵,愛護有加。每逢在外地演出,晚上休息時,師傅總是睡在門口,讓女孩子們住在后面,保護她們。蘇蘭芳老人非常遺憾自己和蘇蘭芬、湯蘭香以及周海水師傅的女兒周蘭鳳都沒有把老師的事業(yè)繼承、發(fā)揚光大。2010年,蘇蘭芳在嵩山腳下為先師立下一塊墓碑,以示尊敬和懷念。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