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向重慶山火的騎手:“沒必要知道我的名字”
摘要:陳曉蛟很吃驚,他的表弟居然也在救援現場。對于騎1個多小時摩托車趕到現場的余勇來說,“沒必要知道我的名字,我只是出了一份很小的力”。每個物資集散點不僅有大量的水、藥品、食物,還有新鮮的盒飯、雪糕、墨鏡、毛巾、冰磚……一名專門從外地趕來的消防員說。有的加油站為志愿上山的騎手免費加油;
8月25日晚,在重慶市北碚區縉云山,現場救援人員堅守在火場一線滅火。 新華社記者 黃偉/攝
8月,重慶高溫不下。8月21日晚22時30分許,重慶市北碚區歇馬街道虎頭村突發火情。
對于重慶人來說,虎頭村所在的縉云山十分特別。“巴山夜雨漲秋池”,這里就是李商隱詩句中的“巴山”。縉云山不僅滋養了代代重慶人,也是重慶人心里十分重要的城市標志。
“縉云山著火了,作為重慶人,我們怎么可以袖手旁觀?況且山路難走,現在正是需要摩托車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去現場。”這句話概括了所有摩托車騎手的心聲。
頂著40攝氏度的高溫,顛簸在崎嶇的山林小路,一個又一個摩托車騎手,把油門踩到底,不顧自身安危,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只要工作人員拿著喇叭一喊“誰可以運盒飯”“哪里有空車”“沙灘車來幾臺”,騎手們便會不約而同地發動車輛,按一聲喇叭,扯開嗓子吼上一聲“這里!”
不管火勢有多兇猛,摩托車騎手們載著物資就往山上沖,碾過碎石子,開上陡山坡,揚起厚塵土。
“我是歇馬人,我不來誰來?”“我是‘重慶崽兒’,我不來誰來?”這些騎手有的是專業路試員,有的是摩托車愛好者,有的是外賣員,有的是剛成年的學生。他們雖然來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識,卻都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有理由站出來。
從21日開始,這些摩托車騎手在山火現場接力運輸,讓本來沒有燈的地方有了燈,讓本來沒有路的地方有了路。
他們用行動展現了重慶是“摩都”,更是一座不會被困難打倒的英雄之城。
騎手們串起一條“人鏈”
沿著大山向上的軌跡,途中設置了不同集散點。
集散點到集散點之間,有的路段汽車可以通過,有的路段只能騎摩托車,有的路段只能騎越野摩托車,有的路段只能步行。
山越高,越陡、越危險。
有的騎手負責在路況好的路段物資運輸;有的騎手丟下車,在陡坡用人力接龍的方式傳遞物資;有的騎手拿著滅火器,守在專業救援人員的身邊。
他們自發趕來,又自發地形成一條長長的接力“鏈條”,勇敢地和“火龍”對抗。
8月25日晚,歇馬街道山火明火的撲救工作迎來以火攻火的“最后一刻”。為了高效撲滅明火,救援人員決定用人工點燃的火與相向燒來的林火對接,讓接合部驟然缺氧失去燃燒條件。
“救援人員準備點火了。”25日晚9時左右,20歲的外賣員鄭曉峰和上千摩托車騎手一起在山腳等待,實時交流著情況。
在此之前,他們已經運送了大量救援人員和物資上山。包括鄭曉峰在內的很多騎手已經連軸轉了幾十個小時。
那一晚,他們和千萬重慶人一起,共同注視著山頂的火焰,焦急地等待著結果,期盼著山火能夠成功撲滅,也期盼著那些與山火正面對抗的救援人員能夠平安歸來。
“你在隔離帶嗎?注意安全啊。”35歲的志愿者陳曉蛟站在隔離帶旁時,收到了妻子的信息。
“你放心,我離得遠。”陳曉蛟沒有告訴妻子,他此刻離消防員僅100米,風向一旦發生變化,大火瞬間可能會朝他撲來。
“我是藍天救援隊成員,有豐富的救援經驗。當我知道隔離帶需要大量志愿者的時候,我丟下車,拿起裝備就上了。”陳曉蛟回憶道,當晚,幾百人在山腳下排隊報名。
當晚,一張經典的照片在各大社交平臺流傳——山火現場,左邊是熊熊的烈火,右邊是站在隔離帶旁,成千上萬救援人員串起的一條“白色燈鏈”。
一座城市,被這種勇敢觸動了。
10時,11時……最終,當救援人員高聲喊出“勝利了,勝利了”,這座城市才真正入夜。許多重慶人提在嗓子眼的心,也紛紛放了下來。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明火撲滅只是一個開始,余火撲滅工作還在繼續。
26日凌晨,山下的鄭曉峰和其他騎手一起,又一次發動了摩托車,齊刷刷地朝著山上的方向駛去,去接英雄下山。
他們沒想到,在他們上山接人時,越來越多的志愿者跟在他們身后一起上山。這些摩托車騎手在這個夜晚猶如一條發光的“小龍”,快速地“游”進了大山深處。
34歲的志愿者余勇當天因為工作原因,凌晨才趕過來。深夜,他爬到那段無法通車的陡坡,和幾百名志愿者一起,接力向上運輸滅火器。
陳曉蛟此時也并未離開,正在和其他志愿者進行余火撲滅工作。在他抬起頭換滅火器的間隙,突然和一個年輕男孩對上了目光。陳曉蛟很吃驚,他的表弟居然也在救援現場。
早上6時,陳曉蛟覺得“身體有點頂不住了”,決定下山。
在他走下陡坡時,不敢相信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一大群摩托車騎手在我面前,沒一個閑著的,還在幫忙運輸物資。我沒想到這個點兒了還有這么多人上山,而且很多都是‘00后’,我真的被這些年輕人感動了。”陳曉蛟站在原地,鼻子一酸,第一次在山火現場流下了眼淚。
“沒必要知道我的名字”
對于在現場志愿工作4天的鄭曉峰來說,他就是一個“騎摩托車運輸物資的,一點都不辛苦”;對于拿著滅火器、直接沖到火線的陳曉蛟來說,他前面還有一群消防員、武警官兵頂著,“我覺得沒什么危險”;對于騎1個多小時摩托車趕到現場的余勇來說,“沒必要知道我的名字,我只是出了一份很小的力”。
被大部分人視為英雄的他們,卻反復強調,自己干的事情不值一提,真正的英雄不是他們。
他們提到了那些沖進火線的消防員。一名曾在涪陵區參與救火的志愿者感嘆道:“高溫下,那些消防員徑直走進火里,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他還清楚地記得,他上山給消防員送水的時候,有名消防員已在現場滅火五六個小時,極度口渴,但拿到一瓶水,看到旁邊零星的火花冒出,趕忙將手中的水澆了上去。
他們提到了駐守在物資集散點的志愿者。“每次我們開車回到集散點,那些志愿者就把藿香正氣液給我們打開,把葡萄糖遞到我們嘴邊,生怕我們渴到了、累到了。”陳曉蛟說。
每個物資集散點不僅有大量的水、藥品、食物,還有新鮮的盒飯、雪糕、墨鏡、毛巾、冰磚……一名專門從外地趕來的消防員說。
他們也提到了很多沒有出現在現場的好心人。有的餐廳老板免費提供盒飯,并且在廚房里反復強調,“多點肉,少點黃豆”;有的加油站為志愿上山的騎手免費加油;有的修理店老板維修車后,分文不收;有的出租車司機知道乘客是上山幫忙時,直接免單;有的重慶人不能趕去現場,就尋找渠道捐款;有的老鄉攔住外地消防員的車不讓走,一定要把“土特產”塞到他們車里……
他們還提到了和他們一起并肩戰斗的騎友。“我知道有些年輕孩子的車和油錢都是借來的,自己條件并不好,但還是堅持要來現場出一份力。他們這么多天都沒有工資拿,還要自己付油錢。”陳曉蛟說。
“我看到一個兄弟,送完物資后癱在地上,一直用礦泉水澆自己的頭,說自己起不來了,要休息一下。結果過了十幾分鐘,我在山上送物資的時候又看到了他。”余勇說。
“山路不好走,大家又背著很重的物資,很容易摔跤。但是大家摔倒了就站起來繼續走,沒有人喊累,沒有人說痛。”鄭曉峰說。
他們提到了這么多人,唯獨沒有提到自己。
雖說英雄不問出處,但是這次山火讓大家看到了,英雄也有出處。
這些英雄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國籍,都聚集在一個叫“重慶”的地方。
(文中鄭曉峰和余勇為化名)
(新華社記者 陳青冰)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