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園里鄉愁濃
摘要:文化園旁邊的墻體畫囊括了農耕文化時期的點點滴滴,濃縮了在漫長農耕社會沉淀生成的諸多優秀傳統文明,生動形象,人物神態逼真富有情趣,勾勒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詩意農耕生活和“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的悠閑田園生活。
記者 高琳琳
飽經滄桑的石磨、古樸的木質農具、保存完好的油燈……8月16日,在駐馬店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劉閣街道任馬莊村張樓,一個具有鄉村時代氣息的聚心文化園展現在眾人面前,一件件擺放的古老物件承載了全村幾代人的過往和記憶,真實再現了半個世紀前該村的村居生活場景。
聚心文化園全貌。
“我們小時候碾子是生產資料,現在年輕一代不用了。這些老物件不說話,卻無聲地訴說著每家的故事。”一位上了年紀的村民感慨道。
聚心文化園一角。
聚心文化園是張樓村的“文化地標”,從土陶水缸,到石磨、糧食柜等不一而足,全是傳統農用老物件,追尋的是當年生產隊大集體時的團結精神。“這些物件大部分是村民自發捐贈的,有的是從村里‘淘’來的,收集老物件,不僅讓老一輩看得見、摸得著鄉愁,還能讓年輕一代了解村里的發展歷史。”任馬莊村黨支部書記袁太君說。
飽經滄桑的石磨。
聚心文化園的正中央是幾間老房子。袁太君說,文化園就是圍繞老房子籌建的。文化園旁邊的墻體畫囊括了農耕文化時期的點點滴滴,濃縮了在漫長農耕社會沉淀生成的諸多優秀傳統文明,生動形象,人物神態逼真富有情趣,勾勒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詩意農耕生活和“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的悠閑田園生活。
袁太君告訴記者,下一步,村委將繼續充實聚心文化園的內容,并逐步還原當年生產隊的生活生產狀態,讓更多村民在懷念鄉愁的同時,不斷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